火車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也許都是一種情結。
買“站票”的人在過道度過一個夜晚,2007(陳陽 攝)
小時候每逢寒暑假會從福州去南平看望爺爺奶奶。那時從鷹潭到福州的鐵路是福建省唯一的出省鐵路同道,任何一班從福州出發的火車都會經停南平。開始的時候是坐去杭州去南昌的車,後來有了專門到南平的“武夷快”,因為當時號稱這個車最終要修到武夷山,當然這個目標最終實現,我至少已經坐了十年只從福州到南平的武夷快。
這個火車順着閩江的一個支流而上,行車約三個小時。一個半小時之後就開始穿越隧道,於是數隧道就成了我旅行的一大樂趣。有幾個隧道特別長,火車能夠開上三五分鐘。那時候還玩點神秘主義,去發覺這些隧道編號之間的關係,似乎是總結出特別長的隧道從福州算起的編號總是3的倍數。至於福州到南平到底有多少個隧道,是49、50還是51,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結論,我至今也沒有明白。
鐵路交通已經深深印在幾乎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之中。春運的時候胡core號召大家開動腦筋來解決鐵路問題。如果交通運輸沒有很大的發展,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因為中國人離不開火車,火車已經成了一種中國情愫。
因為中國人對火車的迷戀,王福春先生所拍攝的畫冊《火車上的中國人》,就從這個獨特的角度打開了反映中國社會的一扇窗口。火車旅途的漫長,使得生活的總總細節都在這一段時空中被重新演繹。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封面,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從印刷效果考慮,此版本明顯好過後來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的版本,雖然價格較貴)
在中國最忌諱拍照,而在火車上尤甚。長期的高壓政策使得人們有着超乎尋常的敏感,讓本沒有隱私傳統的中國人在鏡頭面前變得十分謹慎,深怕自己的什麼秘密被別人捉住甚至稱為把柄。大多數人對於攝影的認識也僅限於紀念照式的留影,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在試圖記錄別人的生活,是不是別有用心。而火車這個狹小的環境,更是讓攝影者無處可逃。
這樣,王福春先生的拍攝是帶着特別的勇氣的。在狹縫中求生存,或許有人可以遊刃有餘,但是在拐彎抹角中往往就喪失了一些最佳的時機。也許對於生活最直接的記錄可能就是不理會這些忌諱,這一點我也許永遠也做不到,而王福春的作品正是表現了直白的魅力。
作者主要使用35mm鏡頭相對平和的視角,從畫面的風格上說並沒有可以追尋現在所流行的“視覺衝擊力”,就是將火車旅途中的一個個切片展現出來。這樣這些畫面的元素非常“中國”,使用傳統報道攝影的視角加上了一點中國攝影追求沙龍風格的唯美。從文字描述來看,作者應當特意選擇了比較溫情和“和諧”的畫面,在配上暖調的黑白(從黑白的影調和調色來看,作者的暗房功底相當雄厚),把火車這個鋼鐵的世界渲染上一篇浪漫的色彩。
去哈爾濱的時候曾經想拜訪王福春先生,連電話號碼都準備好了,可惜由於時間的緣故最終沒有成行。不過就如同每一刻都有火車在跑,每一天生活都在繼續,攝影師們也在各個地方默默地記錄著點點滴滴。攝影的藝術和社會價值,孰輕孰重,這個爭論非常長久;無論孰是孰非,這許多的例子為我們表明,在直白的記錄中我們留住了生活,而生活或許就是一種藝術。
(火車上的中國人,更多作品,請見:http://www.fotoe.com/publication/21814/1)
(本帖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