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傳奇膠片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935年,兩位美國專業音樂家Leopold Godowsky, Jr.和Leopold Mannes發明了Kodachrome,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的彩色膠片,生產持續至今。因為兩個人姓氏的緣故,有人戲稱這款膠片為a film made by God and man。
這倆人是真正的音樂家,Godowsky Jr畢業於UCLA,在Los Angeles和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當任過小提琴首席。其父Leopold Godowsky是一位鋼琴家,父子倆經常合作。Godowsky Jr和George Gershwin的妹妹Frances Gershwin結婚,兒子Leopold Godowsky III(一門三代同名,admire….)也成為一位鋼琴家。
Leopold Mannes畢業於Harvard,然後去意大利學習作曲,Mannes回國後Godowsky Jr(兩人同名,只好用姓加以區別了,ft…)正好從加州來到紐約市,兩人在音樂上合作,並且都興趣彩色攝影的實驗,於是簡歷了一個實驗室。1924年Eastman Kodak看中了他們的研究進展,邀請他們前往Rochester和Kodak的研究人員一起工作,直到Kodachrome面世。
Kodachrome研發完成之後,Godowsky Jr返回加州繼續小提琴家的生涯,Mannes擔任了其父母創辦的Mannes College of Music的院長,並且曾任Van Cliburn國際鋼琴比賽等賽事的評委。
Kodachrome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和所有後來流行的彩色反轉片、負片類似,Kodachrome是一種染料型通過色罩覆蓋產生顏色的膠片。與眾不同的是,其他彩色膠片(成為內耦合膠片)都是自帶成色劑(彩色染料),在沖洗的工藝(比如常見的E-6、C-41等)中,黑白顯影步驟之後,成色劑和被還原的銀顆粒耦合,然後在漂白的步驟中洗去銀顆粒和未耦合的染料。而Kodachrome本身不帶成色劑(所以稱為外耦合膠片),而是在沖洗的過程中將成色劑加入。Kodachrome使用K-14工藝,是一種環境污染嚴重的工藝,只有少數Kodak認真的Lab可以沖洗,目前全球只有一家了。
既然這麼麻煩,Kodachrome有何過人之處呢?首先是色彩,早期E-6工藝的彩色反轉片色彩和Kodachrome沒有可比性的,老National Geographic獨到的色彩全部來自於Kodachrome。如今Fujifilm Velvia(RVP)等膠片在色彩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不及Kodachrome;第二是顆粒,在很長時間內內耦合膠片顆粒較粗,Kodachrome 25一直是顆粒最細的彩色膠片;第三是保存時間遠長於E-6工藝的反轉,E-6反轉片大約10年色彩就會有變化,個別牌子的反轉10年就褪色了。
1935年,Kodachrome以16毫米電影膠片形式登場,次年發布8毫米電影膠片和35毫米以及828格式攝影膠片,後來還有4*5等形式。最早的感光度是ASA10、ASA25和ASA40燈光片,後來還有ASA64和ASA200的。如今,25度和200度的先後停產,近有64度35mm的版本在生產了,全世界剩下的唯一一個Lab是Kansas州的Dwayne’s Photo。
一代傳奇就要遠去了。在如今這個時代,討論膠片的存亡就和爭論Leica相機的意義差不多,因為兩者都將不在是大眾的產品了。但是事務的發展總不是單線的,膠片的品種會減少,產量會下降,淡出大眾的視線,但是不會消亡,而成為少數藝術家的工具。工藝簡單的黑白負片一定會長久生產下去,但是Kodachrome這樣無論生產沖洗工藝都復雜的膠片,也許有一天我們是要說再見的了。
最後附連個小插曲:
一是關於Agfa Scala的故事。世界上除了Kodachrome,最值得懷念的膠片就是Scala了,幾乎是唯一一款黑白反轉。Scala是Agfa在Dia Direct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說來多麼巧,Kodachrome是音樂家創造的,而Scala這個名字和音樂也永遠分不開。其實所有的黑白負片都可以沖洗成黑白反轉(二次曝光或者藥液反轉法),效果好壞依據其片基顏色的不同,比如Kodak TMAX效果就比較好;但是只有Scala是專門為此設計的,估計是在片基通透度上有所改進。和Kodachrome一樣,Scala必須送到Agfa的Lab進行沖洗。Agfa倒閉之後Scala也宣布停產,如今全球一家Lab也沒有了。位於Denver市的dr5 Lab還接受Scala使用他們的dr5公義沖洗。捷克的Foma公司目前開始生產黑白反轉Fomapan R,使用dr5工藝沖洗。
最後一批Scala是2007年8月到期,前些日子弄了10卷來,也許永遠也不會用完這些膠卷了,但是趕上了末班車,也算是留個紀念了。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George Eastman(Eastman Kodak的創始人)。最近在美國的大學主頁上轉 看到University of Rochester有一個The Eastman School of Music,就是George當年資助創立的。根據Ansel Adams的回憶,George Eastmen是一個在音樂上格調低下的傢伙,只喜歡一些靡靡之音。他發達之後曾經請了家庭音樂家,可是每當人家彈奏Bach等的音樂時就感到很不喜歡。Ansel本身也是一位音樂家,對於這樣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忍了。便是這樣的一個George資助了一個音樂學院,足以讓Ansel大感吃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