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道先生翻譯的《主軍前進(基督精兵)》 "Onward, Christian Soliders!" Translated by Wang Ming-Tao

王明道先生從1927年開始編輯《零食季刊》,至1955年因為信仰的緣故被捕,27年間出版共計104期,出去少數因為外出講道而合並之外,基本從未停頓。這份刊物堅持基要信仰,無論是面對自由派神學的攻擊,還是世界的挑戰,為主作了美好的見證。1939年,日軍要求在所有刊物上刊登四條政治標語,並將刊物交由日軍檢查。但是王明道先生冒著被停刊的危險,拒絕刊登標語,感謝神的保守,《靈食季刊》未被停刊。
從第三期靈食季刊起,每期刊登兩首新譯的詩歌,開始的時候只有字沒有譜。王明道先生結婚後,從第九期開始,王師母(劉景文女士)幫忙畫歌譜,這樣每期改為刊登一首詩歌。後來這些詩歌被集結成《基督徒詩歌》,在1936、1939和1946年出版了三次,第三版增加至101首。
1955年,《靈食季刊》出版第104期,刊登《我們是為了信仰》,這是一篇向三自宣戰的檄文。不久之後他就因為信仰的緣故(不加入由自由派主導受政府控制的三自教會)被捕入獄,從此靈食季刊停刊。在最後一期靈食季刊上刊登了兩首詩歌,一首是《主軍前進》(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常譯為“基督精兵”或者“基督精兵前進”),另一首是《走向勝利》(On to Victory!)。
王明道先生刊登這兩首歌詞的時候,應該並不知道這將是靈食季刊的最後一期,也並不知道他即將鋃鐺入獄,被判無期徒刑。歷史常常就是這樣反諷,當三自方面以為他們全然勝利,最大的一個反對派被除掉,當王明道先生自己都覺得可能要在牢裡終老的時候,誰能想到這正是王明道先生和中國教會走向勝利的開始呢?中國的基督教會被強迫聯合崇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甚至被全部關閉,但是神的工作並沒有從中國抹去。無數信徒在默默為中國的教會禱告。一粒種子彷彿在地裡死了,但是春天來的時候,就長出許多子粒來。
後來,隨著極左政策的結束,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地的家庭教會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中國教會經歷了大復興。王明道先生也被釋放,成為中國教會的一面旗幟。
這首《主軍前進》是王明道先生親自翻譯的,和其他譯本略有不同,包括全部五段歌詞,並且在語言上更加精煉規整。所附的圖片是從《靈食季刊》最後一期掃描的。

王明道先生從1927年開始編輯《零食季刊》,至1955年因為信仰的緣故被捕,27年間出版共計104期,出去少數因為外出講道而合並之外,基本從未停頓。這份刊物堅持基要信仰,無論是面對自由派神學的攻擊,還是世界的挑戰,為主作了美好的見證。1939年,日軍要求在所有刊物上刊登四條政治標語,並將刊物交由日軍檢查。但是王明道先生冒著被停刊的危險,拒絕刊登標語,感謝神的保守,《靈食季刊》未被停刊。
從第三期靈食季刊起,每期刊登兩首新譯的詩歌,開始的時候只有字沒有譜。王明道先生結婚後,從第九期開始,王師母(劉景文女士)幫忙畫歌譜,這樣每期改為刊登一首詩歌。後來這些詩歌被集結成《基督徒詩歌》,在1936、1939和1946年出版了三次,第三版增加至101首。
1955年,《靈食季刊》出版第104期,刊登《我們是為了信仰》,這是一篇向三自宣戰的檄文。不久之後他就因為信仰的緣故(不加入由自由派主導受政府控制的三自教會)被捕入獄,從此靈食季刊停刊。在最後一期靈食季刊上刊登了兩首詩歌,一首是《主軍前進》(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常譯為“基督精兵”或者“基督精兵前進”),另一首是《走向勝利》(On to Victory!)。
王明道先生刊登這兩首歌詞的時候,應該並不知道這將是靈食季刊的最後一期,也並不知道他即將鋃鐺入獄,被判無期徒刑。歷史常常就是這樣反諷,當三自方面以為他們全然勝利,最大的一個反對派被除掉,當王明道先生自己都覺得可能要在牢裡終老的時候,誰能想到這正是王明道先生和中國教會走向勝利的開始呢?中國的基督教會被強迫聯合崇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甚至被全部關閉,但是神的工作並沒有從中國抹去。無數信徒在默默為中國的教會禱告。一粒種子彷彿在地裡死了,但是春天來的時候,就長出許多子粒來。
後來,隨著極左政策的結束,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地的家庭教會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中國教會經歷了大復興。王明道先生也被釋放,成為中國教會的一面旗幟。
這首《主軍前進》是王明道先生親自翻譯的,和其他譯本略有不同,包括全部五段歌詞,並且在語言上更加精煉規整。所附的圖片是從《靈食季刊》最後一期掃描的。

主軍前進

詞:Sabine Baring-Gould
曲:Arthur S. Sullivan
翻譯:王明道
基督軍兵前進!為真理長征;
昂首仰望耶穌,勇敢隨主行;
基督作我元帥,領我抗強敵;
奮勇直前沖鋒,隨大纛進擊。

一聞耶穌尊名,羣敵盡逃避;
基督忠勇軍兵,終必獲勝利!
讚美歌聲大作,墳墓齊震動;
弟兄歡樂高呼,歌頌主恩寵。

教會向前進行,猶如大軍隊;
追隨古聖腳蹤,有進絕無退;
凡被主所贖者,皆屬一身體;
一主一信一望,一神一真理。

王冠寶座難久,邦國有興亡;
惟有基督教會,共日月久長;
死亡權勢雖大,終不能獲勝;
基督親口應許,必永遠堅定。

爾眾速速興起,參加主大軍;
聖徒齊聲歡呼,凱歌遍地聞;
榮耀尊貴頌贊,歸我主我王;
天使世人同唱,滿心樂洋洋。

副歌:
基督軍兵前進,為真理長征,
昂首仰望耶穌,勇敢隨主行。

Onward Christian Soliders
(本文作者陳陽,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666

BCCC主日學靈程七講之二:律法與救法(羅馬書導讀) The Law and the Salvation (An Brief Summary to Romans)

靈程七講之二

法與救法

(羅馬書導讀)

羅馬書為聖經中最清楚講述耶穌基督之救恩的一卷書。在羅馬書中,保羅一共提到七個律,此七律為信徒得救、成聖之經過。依照此七律的順序,可以對羅馬書的要義有簡單的介紹。

一、法律(道德律)
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12)
1法律的解釋(道德的標准)
聖經所講的律法,狹義即指神藉摩西所頒布的律例典章。若將摩西的律法分解,可以分為兩部分,即法律和例律。法律即道德的標准、是非的條例,最重要者即十條誡命。
羅馬書明言,非信徒不能守此律法;唯有在基督裡稱義並成聖之人,既有新心、新性、新靈、新生命,方能守住律法。故信徒對於此律法,並非破壞,乃要堅守。故保羅說,“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斷乎不可。(羅六1-2)”,“這樣、我們因信廢了律法麼?斷乎不是、更是堅固律法。(羅三31)”
更進一步,道德律之制定源自神的本性。成聖信徒之靈性,恢復神創造之形象,自然所言所行,不出律法。故信徒守律法,是出於自然以及愛心,而非因懼怕受刑罰。
2、法律的功用(使眾人知罪)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三20)
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非律法說、『不可起貪心。』我就不知何為貪心。(羅七7)
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加三24)
故律法之功用,在於定世人的罪,讓眾人知罪,並引導罪人信靠耶穌。法律與救恩,有密切之關系。人不先到西乃山下看到律法之森嚴、神之公義,並由此知罪、覺罪、惡罪、悔罪,如何可以至加略山下仰望救主十字架,急切向主尋求赦罪洗罪之救恩呢?
二、例律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羅三21)
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二四44)
摩西之律法,除了法律(道德之規范)以外,另外一部分是例律,即以色列祭司制度中凡事的條例。
1、例律的解釋(美事的影響)
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希十一1)
聖殿中的祭物條例,彷彿幼稚園教授之圖畫,將神最深奧最奇特之救恩以具體的事物預表出來,使得人類在宗教知識幼稚的年代可以理解和遵行。
2、例律的功用(預表基督)
照著天上樣式作的物件、必須用這些祭物去潔淨.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當用更美的祭物去潔淨。因為基督並不是進了人手所造的聖所、(這不過是真聖所的影像)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神面前.(希九23-24)
(1)、聖殿之建設,無一不是基督的預表,都按照屬天的樣式
祭壇:基督的受死,為百姓贖罪;
銅盆:代表基督對信徒與教會之潔淨;
陳設餅:基督為信徒之靈糧;
七燈台:基督為世界的光,由神寶座前的七靈,彰顯於外;
金香爐:預表基督為我們的帶到;
約櫃並施恩座:完全為基督的預表;
(2)、各樣的祭司,皆預表基督
火祭:代表耶穌為我們奉獻於神,蒙神悅納;
素祭:代表基督為人所幸的事工,所成的善行,在神面前獻為馨香之祭;
平安祭:預表耶穌為世人之和平,為神人之間之和平,令人與神和好;
贖罪祭和贖愆祭:為除罪而設立,表明人藉耶穌的死而免除罪愆;
(3)、各樣的節期(舉例)
逾越節:以色列家長子免死,預表耶穌定十字架,可以免世人喪亡;除酵餅表明將罪酵除掉,歡然行義路;
五旬節:聖靈降領之表示;
故舊約之例律,無一不是救恩的預表。故保羅說律法與先知,皆是基督的見證。
三、信律
既是這樣、那裡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麼.不是、乃用信主之法。(羅三27)
這裡法可譯作律,即因信稱義,不是依賴立功的律法,乃是憑借信心之律。

1、信律的解釋(因信稱義)
參見上一講“稱義之經過”

2、信律的解釋(赦罪的平安)
於是(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罷。(路七48-50)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信主之後,將自己的罪和基督同釘十字架,罪身滅絕、罪污洗除、罪案取消;並且藉著基督與神相和。
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為樂。(羅五10-11)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希四16)
四、罪律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羅七21-25)
法律令人知罪,例律預表基督,信律使人靠耶穌因信稱義,這三者有必然之順序。既稱義,必“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羅七21)”。這個律,就是在肉體之中的罪律,乃是失了常度的天然律,與心中之律交戰。
1、罪律的解釋(肉體的情慾)
正如保羅所言,罪律在我們的肉體之中,並且是肉體所樂意服從的。
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的,人的身體和靈魂都有一定的律。但是人墮落之後這個律就失去其常度,人的情感意志言行舉止都順從此失了常度的天然律。
罪人活在罪中,凡事服從肉體,不感覺有罪律的存在(彷彿長居黑暗之中);一旦信主重生,罪律的功能就顯明。故保羅在此說“我真是苦啊”。
2、罪律的功效(俘虜信徒)
信徒從聖靈得重生,要順著聖靈行事(加五25),但肉體之中的罪律發動,讓信徒心中存在爭戰。此爭戰即信徒成聖之步驟,要靠著聖靈去勝過(見下)。
五、心律
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羅七23)
保羅提到罪律的時候,另提到心中的律與罪律交戰。
1、心律的解釋(道德性)
神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因此人類無不稟受至高的神性與天良,有不成文的律法銘刻於心,即所謂良心(是非之心)。如果人犯罪,良心之功用不完全,神的形象也模糊不清。但重生之後,良心的功用得以回復,不願意屈服在肉體的罪律之下,此即心律與罪律的交戰。
2、心律的功效(靈戰)
保羅說,“我真是苦啊”。每個真心尋求信徒都經歷過這樣兩律交戰的痛苦,甚至有屢戰屢敗的挫敗感。這樣的過程就是成聖的道路,背起十字架跟從主的歷程;並且這個爭戰的勝利,不是靠著自己,乃是靠著聖靈。
六、靈律
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八2)
此為羅馬書中至高的律法。真信徒的生活,在靈律之下,戰勝肉體的情慾,有自由高尚喜樂的生命。
1、靈律的解釋(屬靈的律法)
靈律為聖靈親自施行,關系屬靈的事情,並且是屬靈之人纔能遵行的。靈律也稱為自由的律法,如聖經所言:
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林後三17)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一25)
你們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該照這律法說話行事。(雅二12)
2、靈律的功效(心靈的釋放)
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八12-13)
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原來體貼肉體、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5-8)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八11)
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八9)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五25)
七、愛律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十三8-10)
1、愛律的解釋(新誡命)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十三34)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廿二37-40)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2、愛律的效應
愛為天國之圓滿境界,真愛之所在,即天國之所在。“神就是愛”。神的愛如江河,人的愛如支流,故需要與神的愛相連接,以基督的心為心,彰顯基督復活的生命,亦即基督犧牲之精神,方能有真愛、純愛、天愛、靈愛。此愛之生活,即基督徒真正之生活。如能做到這一點,不僅是全守律法,更是全然成聖。
總結
此其中律法,對於基督的救法,都有密切的關系,並且有先後的順序。我們以法律而知罪,既知罪,則需要例律所預表之基督的救恩。要接受此救恩,唯一之方法即信律。既因信律得重生,必察覺內心之罪律與心律之爭戰。此爭戰須依賴靈律而得勝,活出基督的樣式,彰顯基督徒生命之榮美,洋溢著基督的馨香之氣,並生活的愛的國度中以至完美境界。

布魯頓華人基督教主日學   2009年11月8日 陳陽

(本文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660

BCCC主日學靈程七講之一:稱義之經過 Sunday School Outline: The Process of Justification

期主日的目
1、在真理上有更明確的認識;
2、按照正意分解聖經的話語;
3、將生命之道運用於生活中;

靈程七講之一

稱義之經過

世人皆為罪人,陷於罪性與罪行之中;罪人如何能夠見聖潔公義之神?神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間,為要拯救世人,更是要信靠者得以稱義,算為義人,將來得與神同在。因信稱義為基督信仰之核心要道,這一講將具體分析稱義之經過。

一、以神的恩而稱義
世人都犯了罪、缺了神的耀。如今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的救、就白白的稱義。(23-24
1稱義之道,源於神之恩典
律法和先知:叫人知罪,非叫人稱義
們曉得律法上的、都是律法以下之人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有一、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律法本是叫人知罪。(19-20
自救論的失敗:律法、良心、道德無法拯救人類;世人陷於罪中,毫無自救之力。
神的救法:
但如今神的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有律法和先知為證。(22
此為世人稱義唯一之方法,非人憑己力所能賺得,亦非罪人所配得,乃神白白的恩典。
2、神之恩典本乎神性
神的本性:慈愛、公義、聖潔
耶和怒、盛的慈、赦免罪孽和犯、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民十四18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死、神的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8
以慈愛論,神的本性就是愛,神的創造本於愛。人之墮落,神若不預備救贖之法,就不能是全愛之神。故神之救恩為其本於其慈愛之屬性所預備。
以公義論,神斷不以有罪為無罪。神必須預備救恩,又必須滿足公義,故唯有以神子耶穌在十字架上親身擔當世人的罪,滿足神之公義,又向世人彰顯神的大愛。
以聖潔論,神為至聖至潔,斷不能容忍一切罪惡,不能與罪人同在。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寶血為贖價亦為潔淨,不僅除去罪惡,並且將罪人洗淨,稱為聖潔。
3稱義之功,恩典做成。
作工的得工、不算恩典、乃是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義。(4-5
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十一6
二、在基督稱義
以神的恩而稱義,為稱義之根本。神既預備這樣的救恩,如何可以得到?耶穌基督即得到神所賜稱義恩典的門路。聖經反復明言,罪人稱義,唯獨依賴基督的寶血。
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有人能到父那去。(十四6
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我就是羊的。(7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在天下人的名、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
世人都犯了罪、缺了神的耀。如今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的救、就白白的稱義。(23-24
1、基督的血,除罪而流;
立耶作挽回祭、是著耶的血、藉著人的信、要明神的.因他用忍耐的心、容人先所犯的罪.(25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母牛的灰、在不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身體潔淨.何基督藉著永自己獻給神、他的血不更能洗的心〔原文作良心〕除去你的死行、使你事奉那永生神。(希九13-14
2、在基督
在告、就是到天地都去了、律法的一也不能去、都要成全。(太五18
穌來為成全律法,不是去律法。如全所述,律法只能叫人知罪,人不能全守律法;故稱義之人,是依行得以遵守律法。

如此說來、因一次的犯、罪人都被定罪、照、因一次的行、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18
基督之救贖兩方面的功效:消極方面,將已有干犯律法之罪洗除;積極方面,將我們所應當遵守的律法所代替,因著耶穌的義行,靈我們完全所當守的律法。
三、因信心得稱為義
第一點講述稱義之根本,為神的恩典;第二點為稱義之門路,唯有通過耶穌,可以得到這恩典;第三點講述人的方面,如何獲得救恩。
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的.也不是出於行、免得有人自。(弗二8-9
羅馬書有關因信稱義之論述:
就是神的、因信耶基督、加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22

立耶作挽回祭、是著耶的血、藉著人的信、要明神的.因他用忍耐的心、容人先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信耶的人為義。既是這樣、那口呢.有可的了。用何法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有古卷作因〕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道神只作太人的神.不也是作外邦人的神.是的、也作外邦人的神。神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那受割為義、也要因信那未受割為義這樣、我因信了律法乎不是、更是固律法。(25-31

呢.、『伯拉罕信神、就算他的。』作工的得工、不算恩典、乃是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義。(3-5

且他受了割記號、作他未受割候因信稱義的印、叫他作一切未受割而信之人的父、使他也算為義.又作受割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且按我的祖宗伯拉罕、未受割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因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若是乎律法的人、後嗣、信就空、應許也就廢棄了。(11-14

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的主耶基督、得神相和。我又藉著他、因信得在所站的恩典中、歡歡喜喜盼望神的耀。(1-2
1、信服
信服:篤實相信,以神之救法為確實可靠,絕無懷疑。
近百候、然想到自己的身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是不弱.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起疑惑.反倒因信、心固、將榮耀歸給神。(19-20
2、信
信從:不僅相信,並且以個人之實踐見證所信之道。
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所以就算他的。(21-22
3、信靠
信靠:不僅信,不僅從;更是一心交託、完全倚靠,將自己所有的罪並一切所想都交託耶穌。
在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9
果:信
從信服到信從並且信靠,必然之結果為完全接納耶穌進入生命之中,基督不僅為救主,更為生命之主,從此全人為主而活。
我已經與基督同十架.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面活著.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子而活、他是我、己。(加二20

受洗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三27

們當以基督耶的心心。(腓二5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腓一21
四、以行為見證為義
信心若有行就是死的。雅二17
賴以得救的信心,並非空洞之信心,乃是有行為相伴的“活信心”。
信心是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纔得成全.(雅二22
1、信心是為並行的
這樣、凡好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好果子。(太七17-18
真實之信心,比通過所結的果子表現出來。亞伯拉罕因信稱義,其信心存在心裡,也通過其行為而得實證。
的祖宗伯拉罕、把他子以撒上、不是因行為稱義麼。可信心是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纔得成全.應驗經上所、『伯拉罕信神、就算他的。』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這樣、人稱義是因著行、不是因著信。(雅二21-24
聖經所說,亞伯拉罕信神而稱義,這個事情正是通過彰顯其信心的行為告知於世人的。故這段經文中用“應驗”一詞,表明信心與行為並行,方證實為真正的活信心。
2、信心因著行得成全
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上所、『人必因信得生。』(17
照他耀的能、得以在各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凡事歡歡喜喜的忍耐容。(西一11
人因信得稱義,但是並非在行為上即得以完全,也並非能夠完全擺脫一切的罪,須在天路之歷程中不斷前進。義人是因信而得以稱義;並且又因信得生,即在生活中每一天信而能行、信上加信,神也比祝福,在各樣的力上加力、恩上加恩、榮上加榮,讓信心得以成全,直到在父那裡得以完全。
總結
第一點講稱義之根本,為神之恩典;第二點講稱義之門路,為神子耶穌;第三點將接納之方法,為因信稱義;第四點將稱義之確據,乃行為並行。如此說來,罪人稱義乃由神恩、考耶穌、憑有行為之活信心而成。此中要義,非言語所能盡述,唯有在神前感恩不止,並於一生中所努力遵行實踐。
布魯頓華人基督教主日學   2009年11月1日 陳陽
(本文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656

DANGER! The Content May Be Offensive! — What Happened to My Installation

Last months, we did the installation project in the class of Performative, Installation and Photography. Photographs are usually matted, framed and presented in the gallery. However, the purpose of installation is to activate the space and make the presentation itself an art piece. Then we looked for several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Fine Arts Building,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My Installation
My piece is called “Reveal the Mysterious”. Initially, I got this idea when I walked in the fine arts building, especially in the fourth floor, in which the doors of the faculty offices are always closed. There are even a small label on each door which reject the janitors to enter and clean. Then the whole fourth floor seems to be only a hallway to me, and all the remaining is the unknown mysterious space.
Through my installation, I would like to photograph the inner parts of the rooms, and mirror them out by life size prints.When I reach the practical part, I changed my mind a little because there’re few people walking in the fourth floor, and I need a more popular location. Then I get the permission for the hallway in the ground floor, outside the restrooms and a janitor’s closet. I took photos of the men’s restroom and the closet, stitched all the photos together to make one large pieces in Photoshop, and make lied size large-scale prints and mount them on the wall. OK, now it looked like the restrooms and closet were brought out to the hallway.
When I was installing the works in a late night, a janitor came to see the photo of urinals and said, “What will happen if someone really pee on it?” Of course, this is a joke, but it really reminds me that the project is not only about the space itself, but also an interactive project with the viewers! Think about what people do in the restrooms! If I let them do anything just as they’re actually in these rooms, we may expect something interesting happen. Then I wrote this in the statements.
Then, what happened was, the graffiti filled up the installation in one weeks, just as in the real restrooms. Some of them are really interesting. For example, someone wrote “R.Mutt” in one of the urinals, which directly reflect to Marchel Duchamp’s Fountain (1917),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conceptual art. Someones replies each other and makes the installation as a information board, which reminds the way we share the information before the Internet. Also many funny and humor pieces came out. Of course, there’re some dirty stuff, just as what we always see in the restrooms.
I also realized people drew much more on the wall of the restroom than the closet. The phenomenon might reflect how the people think about these rooms.
The feedback came from both the students, faculty and the janitors, who are unusually talking to the students. From what I know, they all love the installation. One of them said to me, “Oh, there’re my materials. I’m supposed to get from the closet. ” And they talked to me a lot about the techniques. They also thought the installation had reduced the graffiti drawing in the real bathrooms. Some of them said I should keep the installation on to protect the bathrooms. I did examine the men’s bathroom, and there’re no new drawings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period. Then I think the department would like my pieces to be renewed twice a month to keep the real ones clean!
The “Offensive” Issue
Now comes the problem! The installation was on from Oct 19 to 21, by the permission from the office. Because all the installations in the class are so successful, we decided to make an extension and invite the ones all over the university to come. Our professor, Mariana Tres, wrote an email to the office. However, it was rejec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application. The reply particularly mentioned two pieces they didn’t like. One is my piece, and they said, “the graffiti on the hallway installation is already offensive to some.”
Of course, all of the classmates got hurt and angry because it’s the fine arts building, and we didn’t get any support from the department when we did the installations and they did decorate and bring much more artistic feeling to the whole building. We didn’t get any tolerant for our works. This week, Mariana had a meeting to the department head Tim Mather and we all signed a letter to the department. (Actually, what happened was, Tim, who is a ceramic artist and the department head for years, was out of town during that week, and his assistant, who was not from an art major, made the decision.)
Actually another piece was forced to remove even before. It was a beautiful piece called “Falling away”, which recreate the feeling of the short fall in the stairway. However, there happened to be a fire drill and the firemen insisted the piece blocked the way and should be removed immediately. Otherwise, they will fine the fine arts building. Then we dealer with the fire marshals, the officials in the town and even the Indiana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Anyway, we were really said to remove our installations on Oct 26. However, all the happenings brought a lot of social meanings and inspired us a lot about the installation, the society, the authorities and the public arts. I’m very glad that my piece became one of controversies.
From the office, “Offensive” becomes a label for my installation.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the installation itself is offensive at all, and that’s totally not my purpose, while I do agree the some of the graffiti on it is really offensive. However, it’s not related to the artwork itself if we define the prints and installation as the artwork. People really have these behaves in the real bathrooms and somewhere else. My installation was just a platform to bring the “secret” out and to get the public concerns.
Now I think my installation as a social practice. The viewers themselves and their activities become part of the artwork, and the artwork itself grows with the touching of the viewers. What was shown is happening in the public area, though we don’t see them frequently, but we do see them everyday. I personally don’t like the offensive graffiti at all, but they do exist in every bathrooms and their appearance on the installation really reminds us this fact and makes us concern more about the phenomenon. Then if we think the installation and the growing process altogether as an artwork, we could label it an offensive piece. If someone saw its offensiveness, I think it just shows the artwork works. Then what we need to do is not to stop this installation but to deal with the real thing happens, either try to understand the graffiti makers, or to educate them stop doing this.
Finale: the lifecycle of the installation
Though I don’t think it’s reasonable to have the mandatory removal, and I don’t understand its necessarily, I feel acceptable to deinstall it because it reaches its lifecycle. The drawing and graffiti was filled up everywhere and we’ve already got enough feedback, especially the one from the office. They’re part of the life of the installation. If it continues to be there, I need to renew the prints to give the viewers more space. Otherwise, the piece will lose its function and become a dead piece.

Last months, we did the installation project in the class of Performative, Installation and Photography. Photographs are usually matted, framed and presented in the gallery. However, the purpose of installation is to activate the space and make the presentation itself an art piece. Then we looked for several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Fine Arts Building,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My Installation

My Installation
Reveal the Mysterious, My Installation Project
Installed in the first floor hallway, Fine Arts Building,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Oct.19 – Oct.25

My piece is called “Reveal the Mysterious”. Initially, I got this idea when I walked in the fine arts building, especially in the fourth floor, in which the doors of the faculty offices are always closed. There are even a small label on each door which reject the janitors to enter and clean. Then the whole fourth floor seems to be only a hallway to me, and all the remaining is the unknown mysterious space.
Through my installation, I would like to photograph the inner parts of the rooms, and mirror them out by life size prints.When I reach the practical part, I changed my mind a little because there’re few people walking in the fourth floor, and I need a more popular location. Then I get the permission for the hallway in the ground floor, outside the restrooms and a janitor’s closet. I took photos of the men’s restroom and the closet, stitched all the photos together to make one large pieces in Photoshop, and make lied size large-scale prints and mount them on the wall. OK, now it looked like the restrooms and closet were brought out to the hallway.
When I was installing the works in a late night, a janitor came to see the photo of urinals and said, “What will happen if someone really pee on it?” Of course, this is a joke, but it really reminds me that the project is not only about the space itself, but also an interactive project with the viewers! Think about what people do in the restrooms! If I let them do anything just as they’re actually in these rooms, we may expect something interesting happen. Then I wrote this in the statements.
Then, what happened was, the graffiti filled up the installation in one weeks, just as in the real restrooms. Some of them are really interesting. For example, someone wrote “R.Mutt” in one of the urinals, which directly reflect to Marchel Duchamp’s Fountain (1917),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conceptual art. Someones replies each other and makes the installation as a information board, which reminds the way we share the information before the Internet. Also many funny and humor pieces came out. Of course, there’re some dirty stuff, just as what we always see in the restrooms.
I also realized people drew much more on the wall of the restroom than the closet. The phenomenon might reflect how the people think about these rooms.
The feedback came from both the students, faculty and the janitors, who are unusually talking to the students. From what I know, they all love the installation. One of them said to me, “Oh, there’re my materials. I’m supposed to get from the closet. ” And they talked to me a lot about the techniques. They also thought the installation had reduced the graffiti drawing in the real bathrooms. Some of them said I should keep the installation on to protect the bathrooms. I did examine the men’s bathroom, and there’re no new drawings during the installation period. Then I think the department would like my pieces to be renewed twice a month to keep the real ones clean!
The “Offensive” Issue

Interaction
The viewer interacted with the installation

Now comes the problem! The installation was on from Oct 19 to 21, by the permission from the office. Because all the installations in the class are so successful, we decided to make an extension and invite the ones all over the university to come. Our professor, Mariana Tres, wrote an email to the office. However, it was rejec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application. The reply particularly mentioned two pieces they didn’t like. One is my piece, and they said, “the graffiti on the hallway installation is already offensive to some.”
Of course, all of the classmates got hurt and angry because it’s the fine arts building, and we didn’t get any support from the department when we did the installations and they did decorate and bring much more artistic feeling to the whole building. We didn’t get any tolerant for our works. This week, Mariana had a meeting to the department head Tim Mather and we all signed a letter to the department. (Actually, what happened was, Tim, who is a ceramic artist and the department head for years, was out of town during that week, and his assistant, who was not from an art major, made the decision.)
Actually another piece was forced to remove even before. It was a beautiful piece called “Falling away”, which recreate the feeling of the short fall in the stairway. However, there happened to be a fire drill and the firemen insisted the piece blocked the way and should be removed immediately. Otherwise, they will fine the fine arts building. Then we dealer with the fire marshals, the officials in the town and even the Indiana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Final
The final looking of the install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R.MUTT” on the center urinal

Anyway, we were really said to remove our installations on Oct 26. However, all the happenings brought a lot of social meanings and inspired us a lot about the installation, the society, the authorities and the public arts. I’m very glad that my piece became one of controversies.
From the office, “Offensive” becomes a label for my installation.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the installation itself is offensive at all, and that’s totally not my purpose, while I do agree the some of the graffiti on it is really offensive. However, it’s not related to the artwork itself if we define the prints and installation as the artwork. People really have these behaves in the real bathrooms and somewhere else. My installation was just a platform to bring the “secret” out and to get the public concerns.
Now I think my installation as a social practice. The viewers themselves and their activities become part of the artwork, and the artwork itself grows with the touching of the viewers. What was shown is happening in the public area, though we don’t see them frequently, but we do see them everyday. I personally don’t like the offensive graffiti at all, but they do exist in every bathrooms and their appearance on the installation really reminds us this fact and makes us concern more about the phenomenon. Then if we think the installation and the growing process altogether as an artwork, we could label it an offensive piece. If someone saw its offensiveness, I think it just shows the artwork works. Then what we need to do is not to stop this installation but to deal with the real thing happens, either try to understand the graffiti makers, or to educate them stop doing this.
Finale: The Lifecycle of The Installation
Though I don’t think it’s reasonable to have the mandatory removal, and I don’t understand its necessarily, I feel acceptable to deinstall it because it reaches its lifecycle. The drawing and graffiti was filled up everywhere and we’ve already got enough feedback, especially the one from the office. They’re part of the life of the installation. If it continues to be there, I need to renew the prints to give the viewers more space. Otherwise, the piece will lose its function and become a dead piece.

Danger Sign
The DANGER sign I made to seal the rolls

Finally, I removed all the prints and wrap them back as the paper rolls. I printed the labels which say “DANGER! WARNING: CONTENT MAY BE OFFENSIVE! DO NOT OPEN IF YOU ARE UNDER 18.”, and used them to seal all the rolls, and put these rolls to make a small installation in my MFA critique, which was my repines to the department.
P.S.: An Official Response to the Installations
A few weeks after our installation projects, the department come out a new on-campus installation form, which is kind of an official response to the projects because the items seem to be match exactly what happened in the class. So I list the form note here.

On-Campus Installation Form

Note:
1. Installations can never be set up on stairs or in stairwells.
2. Proof of permission from IU personnel if installing in other building or on campus grounds MUST be attached (letter or email).
3. Use of flammable or toxic materials or materials situa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catch fire (i.e. fabric draped on lights, overloaded power plugs, etc.) or pose a safety hazard is prohibited.
4. Artwork with sound cannot be set up in arid close to staff offices or classrooms.
5. This form must be submitted 5 WORKING DAYS prior to installation in the event artist’s construction cannot be accommodated or must be re-worked due to safety violations.
6. Stud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orough cleanup of their work. Any damage to campus grounds or building walls/floors/ceilings due to the attachment materials, excessive weight, liquid spills, etc. is the student’s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if area is not left in state prior to installation. Please note with your instructor if area of install has pre-existing damage (what type and where) and document in detail on the back of form.

唯耶穌充滿你心 — BCCC新生之夜短講 Only Jesus Can Fill Up Your Heart: Short Sermon at BCCC's New-comers' Night

(按:9月份在學業上和服事上都更加忙碌,加上很多攝影相關的內容在攝影博客上寫了,這裡就一直沒有更新。這是9月18日在布魯明頓華人基督教會(Bloomington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BCCC)新生之夜上的短講,主要聽眾為慕道的朋友。感謝聖靈帶領我完成這一篇講道。今日根據錄音重新錄入,也讓我在靈里再次收到感動,在主里重新得力。語言上基本保持口語的風格,沒有過多修改。)
錄音點此下載
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
大家晚上好!
剛才在唱歌的時候,我心裡有這樣深深的感動,就是在這個美麗的時刻,我們相聚在一起,有神的愛充滿着我們,神的靈就在這地。噢,我們今天的心情真的是非常的激動,因為我們看到大家來到這裡,來到我們的神面前。今天我們在這裡有這麼多的弟兄姊妹來服事各位同學,有音樂的敬拜,也有分享;我們這些弟兄姊妹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基督徒。
我想今天你們來到這裡的時候,你們也聽到這樣的一個名字,就是耶穌基督。我們的教會名字叫布魯明頓華人基督教會,我們在歌聲中也唱到“耶穌愛你,耶穌疼你,耶穌能造一個全新的你”。今天,在這裡的每一位基督徒都願意來與你分享,就是我們在生命中都經歷了耶穌,都經歷了耶穌帶給我們的改變。原來我們曾經都是失落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漂泊無定,但是我們都經歷過,我們蒙了耶穌的救贖,成了何等樣的人。
我在這裡這樣說的時候,並不是說基督徒曾經都是失敗者;但是我們在心中都曾經這樣感受,就是我們的心彷彿缺了一塊,我們需要什麼來充滿我們的心。我個人可以在這裡做這樣的一個見證,我自己就曾經被這一首“全新的你”深深地打動。在這一首歌里,我們這樣唱,陰天代表着我的心情,雨天更是我對生命的反應,我覺得對未來是沒有一點信心。雖然在那個時候,所有的人都說我是非常成功的一個人,所有的人在羨慕說,這個人的人生彷彿是那樣的順利,但是我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感到,我心裡有這樣的需要,並不是一切外在的所謂的成功能夠給我的,因為我心裡的那一塊地方沒有被填滿。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耶穌;直到這一天,我的生命被改變。我想我可以作這一個見證,他可以作這一個見證,我們在這裡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向你作同樣的一個見證,就是耶穌充滿了我們的心。
我們真的是在這裡深深地感謝,因着我們舉辦這樣的餐會,我們不僅是向您提供一份晚餐,我們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生命中所蒙受的最美好的祝福,就是耶穌基督與我們的同在,分享與你們。我不知道各位朋友們,剛才的晚餐是否已經飽足,現在可以比較舒服地坐在大堂中,來聽這樣的分享。但是我更想知道的是,此時此刻,你們的心中是否也被充滿了?
我們剛才看這個啞劇的時候,我們看到這一位年輕的女孩兒,她在尋找,她也許在尋找她的夢,在尋找她的未來,在尋找她的人生,但是這一切的事情都讓她感到她找不到希望。我們看到她去找了美貌,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我們有更美好的相貌:長得更漂亮,更英俊,這當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美貌真的能夠滿足我們的心嗎?我記得曾經在一首歌中這樣聽到,“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是誰能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是的,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可能有這樣的貌美,但是隨着年紀的增大,這樣的美貌很快就會過去。如果我們所尋找的是美貌,我們如何能夠得到一個長久的滿足呢?
有的人說,我們要尋找的是愛情,一份愛情是超過一切的。但是我前兩天剛剛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新婚的夫婦,他們是在2009年的9月9日結婚的,因為他們要找“久久久”這個良辰吉日。但是非常遺憾的是,6天之後,他們就辦了離婚。我們大家看一下日曆,今天是9月18日,所以這個故事還是這樣的新鮮。所以我們所期望的愛情,真的可以帶給我們永遠的滿足嗎?
也許有的人說,金錢是滿足。我不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對金錢的需求有多少,但是曾經有朋友這樣給我說,她不需要太多的錢,將來我到商店裡面,碰到我想買的東西的時候,不覺得口袋緊,我就感到滿足了。也有另外的朋友對我說,我想我人生的頭35年就是奮鬥拼搏賺錢的時間,然後我就把一切都放下,我好好去享受我所賺到的錢。但是,各位朋友們,你們想一想,在你們所認識的人裡面,有人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到了那個年齡他就放下一切嗎?真的是賺到一定的錢他就滿足了嗎?我們看到,不是的!我們看到的是,現在作為學生,我們沒有錢,我們需要更多的錢;而那些有錢人,他們有了錢,但是他們比我們更加需要更多的錢,因為金錢不能滿足我們的心。
我們看到,我們在這裡追求的是學業,那麼學業能夠滿足我們的心嗎?我可以給大家講這樣的一個故事,我在大學有這樣一位同學,他的年齡比我們平均年齡大兩歲,因為在那一次高考前的兩年他參加了另一次高考(高考是中國大陸高等院校的入學考試,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他第一次高考中,他考上了北京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學校之一。這是他中學的時候的一個夢想一個目標,當我上了北大,我的心就滿足了。但是當他進入北大,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的時候,他發現他的心不是滿足,而是更加的空虛。於是他就找別的事情去填補他的空虛,他就找到了電腦遊戲,就如剛才的啞劇中那位女孩找到了那位玩遊戲的男孩。他以為電腦遊戲可以填滿她的心。後來的結果,我想大家已經猜到了,就是一年之後,他被北大退學,於是他回到家裡,他又重新拾起他原來的那個目標,就是再參加一次高考。於是這一次的高考,他考了所在省的狀元,就是將近一億人里的第一名,於是他考上了清華大學。但是我們仍然再問,當他再一次達到他的目標的時候,他的心就能夠完全滿足了嗎?我們看到學業也並不是讓我們得完全的滿足。
於是我們看到,我們達到一個目標,隨之而來的就是空缺;於是我們就有寫一個目標。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使得我們人生不斷地再追求,追求一種忙碌的狀態,就是在這個世界之中不能夠出來的狀態。所以我們在啞劇中看到,有這麼一個女孩在這裡,她不停地接手機,不停地忙碌這一切的社會活動、工作的事情。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都願意清閑,但是我們也都害怕清閑,因為我們看到,當我們空閑的時候,心裡的空虛就顯現出來。
所以許多人願意用工作來麻醉自己。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這樣的一個名詞,叫做“過勞死”,就是工作過量就猝死了。在中國大陸,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在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例子,也許一個人有非常美好的家庭,有非常高的收入,但是突然間他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因為他心裡從來沒有滿足,他要追求這樣的忙碌來填滿他的心,最終卻摧毀了他的身體。
昨天我聽到這樣一個報道,說這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是什麼?大家想一想?答案是美洲豹,大約一個小時能夠跑七十邁,就和我們開車在告訴公路上的速度差不多。那麼這個世界紀錄是怎麼得到的呢?有人拿了一個電動狗放在美洲豹前面,然後這個電動狗就開始跑;而這個美洲豹看到這個,以為這是一個獵物,跑得這麼快!我要跑得比它更快!於是它就這樣追上去,而這樣無謂地追,在無意之間就創造了一個世界記錄。
我想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其實看到的是一個現代人的悲哀,就是彷彿我們前面也有一個電動狗,它在帶領我們不斷地向前追,雖然我們也不知道這麼忙是為了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到底是需要什麼。但是我們就是趕快趕快,我們要去追這個速度,追這個時代發展的速度,追這個越來越快的生活的節奏。作為現代人,我們常常羨慕古代人有那樣慢的生活,為什麼我們要越來越快呢?因為我們心裡需要這樣的滿足,來填補這樣的空缺。
我願意與大家分享這樣一句話,愛爾蘭作家蕭伯納他說,人生的苦悶有二,一是你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這個我們非常容易理解,當我們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是多麼苦悶啊。但是第二個苦悶就是,你的慾望,它得到了滿足。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終於得到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的時候,突然間,我們心中感到了一陣空虛?因此,當我們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因為這個目標,使得我們的心中長時間的滿足。
我們人心需要一個持久的東西,讓我們能狗不斷地得到滿足。這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段聖經,傳道書3章11節裡面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永生原文作永遠)”作為人,我們知道我們是短暫的人,我們都知道有一天我們的肉身要死去,但是我們心裡有這樣的一個渴望,就是我們渴望永恆。所以我們得不到這一份永恆的時候,我們就不斷地用別的東西填進來填進來,填進來的時候,這一刻你滿足了,但是下一刻裡面又是空虛。因此我們看到世界上的事情、有限的事情、會結束的事情不可能帶給我們滿足。
法國有一位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帕斯卡說這樣的一句話,他說“人的心中有一塊神形的真空處”。我們可以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人的心中有一塊空缺,其形狀就是上帝。因此我們看到,剛才啞劇中的幾位年輕人,他們的心曾經是破碎的,他們的心中缺了一塊,他們找到耶穌,找到這一位上帝的時候,耶穌就將他們的心填滿了。因為耶穌讓你有永生。
聖經裡面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越3:16)”。因此我們基督徒說,我們信耶穌,我們得到永生,那麼我們心中對永生的那一個盼望,我們就填滿了。因此今天我願意和各位朋友分享這樣的一節經文,就是約翰福音17章3節,“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因此,我們心中的那一塊空缺,就是我們對永生的盼望,唯有接納耶穌進到我們心裏面來,我們才能夠填滿。所以我們這裡的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這樣見證,你我他都一樣地見證,就是耶穌填滿了我心。
哦,各位朋友,也許今天你第一次來到我們這裡,也許以後很久你才會再一次過來,也許你記住了一頓晚飯,也許你記住了美好的音樂,但是我也希望今天晚上你能夠同樣記住這一個名字,那就是耶穌基督。我們也期望,當有一天,你感到有需要的時候,感到人生一切的苦悶一切的悲傷一切的失望的時候,你把一切的需求都帶到耶穌的面前,你要向祂祈求。聖經上面說,“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路11:9)”。因此今天我們願意你們記住耶穌這個名字,有一天,當你感到你心中真的需要的時候,你來到神的面前,來向祂禱告,神會垂聽,神會帶領你走出一個不完美的狀態,而到達一個與神和好的地步。
我想這是我們今天帶給各位朋友們最美好的禮物。哦,在此時此刻,我心中有這樣的感動,我想請我們所有的弟兄姊妹,所有已經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以及所有願意來認識耶穌基督的朋友,我們起立,我們一起來做一個禱告。所有願意禱告的,我們起立,我們在神面前做這樣的一個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曾經過着陰天雨天的生活,我們曾經感到對於未來是忐忑不安,我們也沒有指望。但是在兩千年前,耶穌基督來到這個世界上,祂拯救了我們,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為我們成就了這樣的救恩。哦,主耶穌,我們今天這些不完美的罪人來到你的面前,求你帶領我們,帶領我們能夠認識你,能夠經歷你的同在,經歷你十字架上的大能,讓我們的人生從今天開始就得以改變,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就做一個全新的人,讓我們每一天活得有盼望,每一天蒙你的祝福。感謝主,禱告奉主的名!阿門!

攝影博客開張! Photoblog Launched

Photoblog
落楓居·攝影日誌
(http://photowww.chenyang.net)

說起攝影的經歷,可以追溯到很小的時候。8歲的時候第一次去北京,對拍照開始有興趣,後來在小學在中學,都是同學中比較積極熱心拍照的人。但是真正從技術上和思想上開始認真思考和對待攝影,基本是從2005年春天開始的。2005年秋天去了一次壩上,對我來說那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經歷。回來之後就考慮弄個什麼“每日一圖”的計劃,最早想的是在貴系煎餅灘或者水木發一下。可是總是很懶,另外我也對公布出來的照片要求有點嚴格,於是就一直沒有做。

當然沒有做是好事,現在看當時的片子,確實是很幼稚的。
今年春天我用pixelpost架了一個日常照片的站點,其實就是一個攝影博客,但是並沒有堅持更新下去。上述的原因當然還在,另外也是對pixelpost系統不是特別滿意。夏天的時候看到fivestone開了攝影日誌,於是重新打起開攝影博客的念頭。所以要特別感謝fivestone,雖然技術上不太一樣,但是在想法上得到許多啟發。
現在這個站點使用WordPress平台加上Yet Another Photo Blog插件,主題是monolit,一位丹麥攝影愛好者製作的,在原主題的基礎上,我對程序和界面都有所改動。
建立這個站點,一方面是想把過去的片子好好整理一下。
我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一直強調的一個目標就是同學整個學期的學習,漸漸明白“我的攝影”是什麼。攝影是什麼,這個問題太大,實踐課程、理論課程、拍攝經驗,種種加在一起才讓我們慢慢形成對攝影的定義。但其實學術上怎麼定義攝影是無關緊要的,對於一個攝影人來說,自己心裡的攝影,也就是“我的攝影”是什麼,這個定義講影響到拍攝的方方面面。
定義是人生的主題之一,我們一般不會一勞永逸地找到一個好的定義,但是我們會在慢慢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得到許多。
2年之前,我在清華講攝影時,我說我的攝影是發現加上留念。發現是一種敏銳的目光,生活中許多瞬間,對於大多數人可能就這樣流逝了,但是對於攝影者卻並不是這樣。留念是一種心態,試圖讓生活的過往不再無痕,雖然可能是一種很無力的嘗試,但是攝影人自然可以體會到其中的甘甜。
如今我對學生或,我的攝影是一個記錄(record)並且重現(reconstruct)現實的過程。繪畫是想象的藝術,而攝影是現實的藝術。正是在現實這個美麗的鎖鏈中努力地跳舞,讓攝影有其獨特的魅力。
比較這兩個定義,我感覺我的攝影慢慢加入了“重現”的元素。所謂的現實,是自然的,也是在人心中的。每個人對歷史、對現今、對未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詮釋,把心中的現實用攝影的語言表現出來,這就是我所想的重現。
當然,對於這個博客,可能還是記錄性或者說報道性的片子多一些。我將基本保持一天一圖的更新速度。這裡的片子可能不是很完善,希望能夠在過程中慢慢發掘出一些精彩。

Macbook外接顯示器色彩顯示有誤、軟件色彩管理能力分類、上網本及其他技術問題

色彩管理就好像繞不出去的迷宮。
前一次和fivestone討論色彩管理之後,認為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將圖片轉換為帶srgb色彩配置的文件,這樣唯一不能正確顯示顏色的情況是用戶校準了顯示器,但是不使用支持色彩管理功能的瀏覽器(比如windows用戶校準了顯示器但是仍然使用IE瀏覽器)。
但是昨天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往網站上傳了一個帶有srgb配置文件的jpg圖片,該圖片在Safari里和photoshop裡面顯示不一致。Safari是支持色彩管理的瀏覽器,顯示帶有srgb的圖片應該沒有問題。經過實驗,發現在Safari和Preview裡面顯示是一致的,但是和Photoshop、Bridge裡面顯示不一致,這樣看來,就不是瀏覽器的問題,而是Apple的一系列軟件和其他(包括Adobe以及其他一些公司的軟件)處理srgb文件的不同所致。
其實該問題也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使用LX2的時候,相機產生的帶有srgb配置文件的圖片,在Aperture和xee裡面顯示也不一致,當時以為是xee色彩管理的問題,現在明白是Aperture的問題。通過網絡搜索相關案例,發現該問題其實相當普遍,而且都是外接顯示器的問題。我外接的顯示器是Dell 2007FPW,和Apple的Cinema 20″ Display使用同一塊LG IPS面板,因此Apple軟件顯示srgb圖片的偏色問題,和Cinema是一樣的,都是藍色偏為紫色。因此就得到了很多reference。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
1、打開Color Sync,位於/Applications/Utilities;
2、點擊Devices圖標;
3、點擊Displays左邊的三角,打開更多選項;
4、選擇外接顯示器;
5、點擊Make Default Display按鈕;
這樣做以後,重新啟動Safari、Preview等Apple軟件,在外接顯示器上就顯示正確了。Mac OS X裡面每個Display可以設置自己的色彩配置文件,但不知道是軟件bug還是系統bug,Apple系列的軟件總是使用系統默認的色彩配置文件,而沒有更改的情況下系統默認的是內置顯示器的,於是在外接顯示器上還是使用內置顯示器的色彩配置文件,這樣就造成了顯示的錯誤。而Photoshop等軟件可以使用每個顯示器相應的色彩配置文件,這樣在外置顯示器上就能夠顯示正確。
當然這樣解決之後就帶來了新的問題,在內置顯示器上使用Apple系列軟件就會有錯誤的色彩。不過這已經是能夠得到的最好的結果了,如果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期望Apple升級操作系統或者軟件。但是至少Leopard到10.5.8都沒有修正這個bug,Snow Leopard在路上,過幾天裝了再試試看。
雖然這次srgb顯示的問題並不是Safari自己的錯(我認為很可能是Mac OS X),但是並不代表Safari就是完美的瀏覽器。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說的,Safari對於沒有內置色彩配置文件的圖片,都會按照顯示器的色彩配置文件來解釋,而因為srgb的流行,這些文件其實應當按照srgb來顯示,於是Safari就顯示錯誤了。在搜索以上問題的解答過程中,看到一篇文章把軟件分為四類,感覺很有道理,茲介紹如下:
1、(色彩上)傻的:完全沒有任何色彩管理功能,完全忽略內置配置文件,將所有文件按照顯示器的配置文件來解釋;目前在Windows上,除了Safari和打開色彩管理的Firefox 3,所有瀏覽器在色彩上都是傻傻的。
2、笨的:有色彩管理功能,能夠正確處理內置色彩配置,但是對於沒有配置文件的圖片,按照顯示器的配置文件來解釋,可是當前的趨勢(微軟曾經對srgb的推廣所致)是,這些沒有配置文件的圖片其實是srgb的圖片。這樣,這類笨笨的軟件,他們雖然能夠正確顯示內置色彩配置文件的圖片,但是對於互聯網上絕大多數不帶有配置文件的srgb圖片,都顯示錯誤。Safari雖然不傻,但是是笨的代表。
3、固執的:忽略所有內置色彩配置文件,全部按照srgb來解釋。這類軟件是微軟對srgb推廣的忠實追隨者。
4、聰明的:對於有內置色彩配置文件的圖片,按照其內置的色彩配置文件來解釋;對於沒有的,按照srgb來解釋。這樣在最大範圍內可以正確顯示互聯網上的圖片。令人驚訝的是,唯一色彩聰明的瀏覽器是Mac上的IE瀏覽器!同樣令人遺憾的是,IE for Mac早已經停止開發,早期版本雖然現在勉強也能跑,但是缺乏實用性。
下面的表格可以直觀看到這些的區別:

類型

自帶配置文件

不帶配置文件的sRGB圖片

不帶配置文件的按照顯示器配置文件編碼的文件*

固執

聰明

*:這類文件顯示不正確,不是瀏覽器的錯,是發布者的錯。把文件轉換到自己顯示器的色彩空間,然後不帶色彩配置文件發布出去,基本上可以屬於頭腦不清醒。
✓:正確顯示            ✕:不正確顯示
❍:如果碰巧你的顯示器和發布者的顯示器一樣(概率幾乎為0…),可能顯示正確
技術問題常常是很困擾人的,我想這也是我不太願意繼續留在計算機的原因之一,因為一個很瑣碎的技術細節就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來解決,而這個過程很可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糾錯,相信有debug經驗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算法級別的debug還是有趣的,可以發現自己思維的漏洞,但是應用性的debug是很沒有意義的,往往是發現別人開發的系統中一些自己無法改編的漏洞)。
既然羅唆了這麼多,不妨把近來試圖弄明白的幾個技術問題談一談。
一個是Dell 2007FPW用VGA線連接Acer Aspire One 751h netbook,顯示分辨率只能是800×600或者1024×768。操作系統是Vista Home Basic。
這個問題非常令人有挫敗感。經過一個晚上的文獻調查,得出的結論大致如下:
1、該問題是顯示器的EDID數據沒有傳送至電腦所致,導致操作系統不明白顯示器能夠使用什麼分辨率;
2、XP可以使用自定義分辨率,即忽略EDID;但是Vista不可以;
3、PowerStrip可以覆蓋EDID數據,讓操作系統支持更多的分辨率,但是該軟件只支持少數顯卡,不支持Intel的顯卡。
4、Intel顯卡目前還沒有方便使用自定義分辨率的方法,網絡上介紹的幾種複雜方法,我並沒有測試成功。
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這個問題無法解決…
從使用了幾天的經驗看來,Vista確實有點垃圾。顯示器的分辨率,在顯示器驅動的inf文件裡面明明寫明了,但是Vista就是不用這個數據,非要去弄什麼EDID,很無語。
談到這個,乾脆再跑題遠一些,談一下Aspire One 751h這個上網本。本來想買一個輕量、便宜的筆記本負責聯絡和娛樂事項,提高工作效率。這個型號基本上是我認為最好的型號,原因如下:
1、11.6″ 1366×768高分辨率LED背光屏。相比與10寸系列的1024×600屏,這個確實有很大的優勢;
2、全大小鍵盤,而10寸一下的本大多數是縮小的鍵盤;
3、使用Intel GMA 500顯示芯片,支持硬件解壓H.264文件;
4、價格較好,本地Walmart有2GB內存、250GB硬盤的版本,和普通1GB、250GB的價錢一樣;
不過兩周之後我還是決定退掉這個本,原因如下:
1、屏幕不滿意:分辨率和大小我是比較滿意,LED背光相比與熒光背光,確實顯示更加均勻,但是色彩不怎麼樣。剛拿回來的時候偏藍嚴重,使用i1 pro校準后和IPS屏乃至Macbook的TN屏都尚有差距。有聽說使用LED背光之後TN屏的性能大大提高,但是我在這個屏上並沒有感覺出來。另外也聽說i1對於LED背光的校準不是很準確,這一點我尚不能確認。不論怎樣,因為專業的緣故,我對於色彩要求是較高的,這個本和我現有的設備環境無法得到我滿意的色彩;
2、外接顯示器的分辨率問題:即使達不到顯示器的自然分辨率,若是有一個16:10的分辨率可供選擇,那麼也可以勉強使用;小本本來就是作為娛樂用,如果不能接外顯,11.6寸屏分辨率再高也是無用;
3、速度實在太慢:該本用的是Intel Atom Z520處理器,大約是為了避免Intel對N270處理器只能使用10寸及一下屏的限制。處理器的頻率只有1.33GHz,速度可想而知。評測結果來看,Z520的性能大約有N270的四分之三。雖然GMA 500硬件解壓H.264看高清的效果不錯,但是在別的應用上都太慢。(順便說一下,N270的本也不行,雖然處理器強一點,但是沒有硬解高清。總體上說,現在流行的N270、N280、Z520、Z530、Z540性能都很有限;等雙核的N330出來不知道是否會好轉)。
退掉AO751h之後,將Macbook切換成擴展屏幕顯示,效果也較好。不過近來Macbook電源管理有點問題,有的時候關機但是不斷電,網絡上提供的解決方案如下:
1、重設SMC和PRAM,這個基本上是一切Macbook問題需要解決的第一步;
2、2005年以後Macbook的默認Sleep Mode改為Hibernate(mode 3),即既把RAM存在硬盤裡,又保持內存不斷電。這樣的優點是啟動快,並且關機狀態不插電源線換電池不會造成內存信息丟失,下一次啟動變慢。缺點是關機變慢,浪費硬盤,並且可能造成關機不斷電。
可以將Sleep mode改為原來的模式(mode 0),即內存信息不存在硬盤裡,關機后電池繼續為內存供電,保持電池信息。這樣關機速度加快。問題是如果不插電源線又還電池,內存信息會丟失,下一次啟動變慢。不過這種現象很少出現。
網絡的解決方案是建議將Sleep Mode從3改為0。但是我認為這隻會加快關機不會解決不斷點的問題。
查詢當前模式:pmset -g | grep hibernatemode
更改模式:sudo pmset -a hibernatemode 0
更改模式後節省硬盤空間:
cd /var/vm
sudo rm sleepimage
以上操作我均未驗證過,不保證正確性。
3、某些軟件不能正常退出所致。
4、系統bug。
1我試過無用;我認為3比較合理,但是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哪個軟件出問題。或許升級到Snow Leopard後會自然好轉,到時候再看看。
好了,流水賬寫了很長,總結一下這篇文章談到的一些問題:
1、Macbook在外接顯示器顯示srgb文件不正確
解決方案:在Color Sync裡面更改默認顯示器;
副作用:內置顯示器將顯示不正確;
2、各種軟件按照色彩管理能力的分類
結論:Safari處理沒有色彩配置文件的圖片有誤,但仍是色彩管理最好的軟件;
3、某些外接顯示器在Vista下不能顯示最佳分辨率
結論:EDID信息傳輸問題,在Vista和Intel芯片的條件下基本無解;
4、為什麼我不要Acer Aspire One 751上網本
結論:慢,不支持我的外接顯示器最佳分辨率;
5、Macbook關機不斷電的問題
結論:可能是Sleep Mode的問題,但暫無確切消息。
(本文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611)

“口袋學”入門:口袋裡的雜物如何巧妙總結出你的個性(譯文) Pocketology 101

作者:Leslie Scrivener,多倫多星報(the Toronto Star)記者
翻譯:陳陽
原文:http://www.thestar.com/article/671941
你的口袋裡有什麼?螺絲還是緊固零件?一張樂透彩票?一點毛毯的殘片?
所有這些不起眼的物件都揭示着你是怎樣一個人。“它們帶着歷史,它們本身就是故事”,Rachel Ellison說。她把她對於口袋的研究稱為“口袋學”。Ellison,這位24歲的藝術學生,她用口袋學來讓陌生人互相連接,將這種自我描述的內容稱為關係藝術。在這個數字技術連接的世界,這種人與人直接的聯繫在瞬間之中創造了一種親密關係。
Elssion在最近的一個星期天在Christie Pits舉辦了一個“口袋學餐會”。那個下午正好下雨,只有少數人參加了活動,不過他們都願意掏空他們的口袋。
薩爾瓦多來的Raoul,他有一口袋的萬寶路香煙。
“我只抽萬寶路香煙”,他對Rachel說,“18歲那年我開始抽煙。我在危地馬拉等待一些文件。…那天我在公園裡,看見一大群人,但是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因為我不認識他們。所以我決定去商店買一些香煙。我買了紅色的萬寶路。從那時開始,當我感到壓力的時候,我就抽一根煙,這樣就會感覺好些。”
去年春天Ellison在Queen街的Fly畫廊的展示窗里設置了一個商店。她穿着圍裙端莊地坐在窗戶里,手裡拿着一個禮品包裝的盒子,盒子裡面有一個口袋,印有捐贈者寫的說明。你可以用你自己口袋中的東西來換其中的一個。她稱之為肖像畫廊的口袋學禮品商店。
其中一個禮品盒裡面有一張在Yonge和Bloor的老Towne劇場1980年12月16日的門票,以及一張用綠色鉛筆寫的便簽,其中捐贈者描述了捐贈者如何在他父親的細條紋背心的口袋中發現了這個殘片。從他6年紀展示禁酒令那時候起,這張票根就一直存在那裡。他說,“我所想要知道的是那天到底演了什麼電影”,因為這張票根的日期是在他出生之前的。
另一個口袋裡存着一塊從一位已死的朋友處得來的令人傷心的石頭,一個鼴鼠玩具,一對嬰兒手套,一片臟紙巾。“我發現紙巾能夠幫我避免過敏和規律性的悲傷。”
還有一個是藝術商店的收據。捐贈者解釋說,他為了填寫收入稅而保存收據。“我的女朋友在畫吊墜的時候曾在這張收據上畫。她讓收據變得無用了,可是卻比原來漂亮了無限多。”
Ellison是在參觀Tel Aviv附近的阿拉伯小鎮時開始思考口袋的藝術的。店主把護身符塞入她的手中,那天結束的時候,她的口袋中已經裝滿了無用的護身符。
“我總是對社會學、人們的互動、社會規範以及那些能夠約束我們卻不能明言的事感興趣”,Ellison,這位在辛辛那提長大的多倫多藝術學院(Toronto School of Art)的學生說,“我曾經試圖去突破這些限制,讓人敞開心裴,舒適地表現他們自己。”
有名的藝術家們也使用普通的物品和觀眾互動,並且使其他人(常常是陌生人)產生共鳴。在最近的展覽“誠實之線”(Honest Threads)中,Iris Häussler(她也是Ellison在藝術學院的導師)邀請參觀者穿幾天由一些多倫多人捐贈給展覽的衣服。他們會“直接地和心理上”感受到“穿着別人的鞋走路的感覺”。她將這句話寫在展覽的記錄中,懸挂在多彩而古怪的Honest Ed商店裡。
Renaud Dehareng,這位專長於人際溝通的博客作者,在他訪問紐約市的時候,把信封留在地鐵和其他公共場所,其中要求人們將一些有紀念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物件放在信封中寄回。這個持續的項目的結果可以從這個網站看到:igotanenvelope.blogspot.com。(對不起,大陸的朋友們要翻牆才能看–譯註)
“在‘真實的生活’中似乎越來越難與人交往,因為大多數人都害怕與陌生人接觸的時候被拒絕。這樣這些彷彿是漫不經心偶然碰到的社會項目就保證(參與的)人們可以敞開面對新朋友。”33歲的Dehareng從布魯塞爾的來信中這樣說到。在那裡他和他兄弟Mark開了一家銷售公司。
Yoko One和Harrell Fletcher等藝術家,9月份的時候在Harbourfront的Power Plant的一個展覽,激起了Ellison對關係藝術的興趣。在去年秋天的Nuit Blance藝術節上,Ono邀請參觀者到她的“想象和平”(Imagine Peace)項目中,在厚紙板上寫下他們的願望,並將其標記和懸挂在自由村(Liberty Village)的樹枝上。與此同時,在Power Plant,Flectcher,邀請了6位藝術家和6位非藝術家(其中有一位麵包師和一個數學家)一起來做一個展覽。
藝術家們創造了整體結構,但是主要的表述來自於參與者。“你可以稱此為對藝術英雄的批評”,Jim Drobnick,這位安大略藝術與設計學院(Ontario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副教授說,“藝術家放棄了一些權力,讓觀眾參與和決定作品。”
“你不需要知道藝術史,但這仍然是引人注目的。在其中有情感的方面,而故事中有一種尖酸。藝術家用藝術創作的框架去放大人們自己的聲音和情愫。”
或者可以如Ellison所說,“你不需要成為一個大師般的創造者。你可以給人們展示如何有藝術地生活。”
Drobnick說,在關係藝術中,Ellison這樣的創造者正在挑戰現代主義美學–他們主張藝術作品存在於保留其自身的權力,並且是按照慣例被展出,比如在藝術畫廊中。在現代主義中,藝術被縮減到最基要的程度。比方繪畫就必須是平塗水筆、二維的、抽象的、非敘述性的,同時讓觀眾成為“沒有思想或歷史的空洞的眼睛”。而他看到的Ellison的作品,在其中有對真正真實的關係的搜尋,也是對犬儒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嘲諷的反應。
在關係藝術中,正如法國理論家和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所闡述的,社會是最主要的。“…關於交互關係的想法”,Dorbnick註釋到,“如同一個微型國家,一副縮小的藝術家心中的社會的畫面,在實踐和主題性的層次上被整合藝術品中。藝術品在這種方式中運作,同樣這也是和主題相關的。”
這些表演和交互藝術家“希望觀眾探索裝置藝術,觀看一個表演或者視頻。這將他們和他們本身融入進去。”
Ellison過去從事“客觀藝術”,但是對其並不滿意。“我想藝術可以在畫廊和博物館的白箱子(肅靜!肅靜!你不能摸任何東西!)之外變得更加平易近人。藝術應當是當下發生的事情的表述。”
“我喜歡這種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沒有人們的參與,我的藝術就並不存在。”
(本文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605)

少年財主與葡萄園主–人與神之方法異同 The Methodology of Salvation: by Man or by God

(2009年8月14日在布魯明頓華人基督教會(BCCC)學生組帶查經內容,根據記憶整理)
經文:
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有古卷作良善的夫子)我該作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有古卷作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他說,什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門徒聽見這話,就希奇得很,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看着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16-26)

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僱人,進他的葡萄園作工。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閑站的人。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裡。就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整天在這裡閑站呢?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有古卷在此有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20:1-6)

馬太福音第19、20章是耶穌末次去耶路撒冷受難前的事迹和講論。在這一路上,耶穌遇到了一個少年財主,他要求永生,卻因為迷戀錢財而沒有得着。之後耶穌往耶路撒冷去,在路上預言自己將要被殺、復活。在這兩段事情之間耶穌講了一個比喻,僅記載於馬太福音。這個比喻和少年財主的故事,形成了顯明的對比。
少年財主是失敗的,雖然他有一些值得誇耀的地方,他願意來到耶穌的面前,也遵守的許多的律法,但是他所求的永生卻沒有得着,憂憂愁愁地離開了。少年財主失去了進入天國的機會,於是耶穌就用這個比喻來講明天國的事情,和人自己尋求的方式有怎樣的區別。這樣,我們從這兩個故事,來對比一下人和神所用方法之異同。
首先,人的方法是靠自己達到某個目標。少年財主來到耶穌面前,對耶穌說得是,“夫子,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對於這一句話,首先我們需要加着重的就是“我”字。對於人來說,很多的事情都是從“我”出發的,都是從“自己”出發。我們已經很習慣這樣的教導,凡事靠自己。當然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天國的事情上,我們是否有能力靠自己得到進天國的資格呢?少年財主顯然認為這是可能的。
這樣,第二點就是,少年人既然認定了靠自己可以完成,那麼所需要的就是去“做”什麼事情。他認為永生彷彿是一個因果律的結果,完成某些“善事”、遵守某個道德標準之後就可以得到這個結果。這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最習慣的生活方式,我們通過做某一件事情,去達到某個目標,或者得到某個結果。因此,少年財主來到耶穌的面前的時候,他很自然的想到的是,他所希望的一個崇高的目標,就是進入永生,也是通過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而得到的。
第三,人總是自以為義的。少年人這句話非常動人,他問的是他需要做什麼“善事”可以達到永生。其實在他的宗教觀念中,也是在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觀念中,我們認為善事一定得到善報,而在冥冥之中那個最高的善報就是永生。更關鍵的是,我們認為我們自己是可以行善的。有許多人說他們可以按照聖經上所豐富的道德教訓去生活,但是他們不需要相信神。這個少年人來到耶穌面前的時候,他所存的心也是一樣的。他是一個從小就遵守律法的人,他認為他所需要的就是知道更多的律法,因此當耶穌在猶太地興起的時候,他相信耶穌或許是一位先知,從神那裡領受了更多的教訓,因此他來到耶穌面前的時候,並沒有提到需要耶穌幫助他去做什麼善事,而僅僅是願意從耶穌那裡得到一些更完備的道德的教訓。
這樣,從“我該做什麼善事”這一句話中,我們看到“我”、“做”和“善事”這三個要點,折射出出於我們自己心裡的觀念,我們要靠着自己,憑藉行為,去做一些我們認為是善的事情,來得到最好的道德目的。
我們看到耶穌對這一個問題的回答是非常奇妙的,祂並沒有直接回答說要做什麼善事,而是先提出“只有一位是善的”,也就是“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這並不是答非所問,而是把這個問題引到了正確的方向。少年人首先的觀念就是從“我”出發,於是耶穌告訴他,你自己是不行的,當你說善事的時候,你若沒有提到神,你又如何能夠知善呢,又如何能夠行善呢?
人首先是從自己出發,但是耶穌的回答直接就提到了最關鍵的部分,人需要尋求神,才能行善,才有永生。當然少年人也許不服這樣的教訓。就如同現在傳福音的時候,會碰到一些人認為自己是好人,沒有必要尋求神,沒有必要聽福音,他們認為全守律法、憑着行為稱義。耶穌當年碰到的少年財主也是這樣的人,他在各個方面都看起來很好,彷彿並沒有什麼可責之處。於是耶穌就以律法來回答他。
耶穌第一次提到了6點,其中五點來自於十誡,而“愛人如己”是一個總結(參羅13:9),而少年人的回答是相當驕傲的,“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他真的做到了嗎?於是耶穌追問到,“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少年人聽到“愛人如己”這一句話的時候,他可能並沒有深思自己的行為,覺得自己平時施捨救濟窮人,將收入的一部分奉獻,就已經愛人如己了。可是耶穌提醒他,若是真正愛人如己,待人和待己沒有分別的話,那為什麼自己要佔據很多的財物,而不是變賣所有都分給窮人呢?這一個問題一針見血,少年人所謂的全守律法,“一切都遵守了”,無非是自己心中一廂情願的自我期許,而神的兒子耶穌祂是監察人心的,在那一刻他就看到他心裡所缺少的。
耶穌再來的時候,祂將是審判的主。如今我們可以在別人面前假裝得很好,在別人看來是光彩照人是滿有見證,但是捫心自問,有一個人自己心裡沒有一點虧欠嗎?少年財主聽見耶穌的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如果我們也聽到耶穌的責備,我們可以承受得住嗎?我們是不是也要憂憂愁愁地走掉呢?
沒有人可以全守律法,也沒有人靠着自己可以完全行善。我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善,當我們自以為善的時候,已經遠離善很遠了。耶穌一席話,把少年人“靠着自己”、“憑藉行為”和“自以為義”這三個觀念一一擊潰,也就是宣告了一個結果,人以自己的辦法是完全無能為力的。這樣,難怪門徒要稀奇,問耶穌說,“這樣誰能得救呢?”
確實,按照人的這三個觀念,是完全沒有辦法得救的。耶穌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其實這裡的重點不在於錢財,而在於一切靠着自己或是靠着自己所有的,比如這裡這個少年人是靠着他的錢財,因此耶穌特別提到財主。每一個人天生都是驕傲的,因此我們都在自己的驕傲上“富足”,也就是說人人都在“驕傲”上成了財主,人人都不可能進入天國,正如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駱駝穿過針眼一樣。
但是如今,我們卻不像那個財主,憂憂愁愁地走了,我們卻是歡歡喜喜地仰望天國的榮耀,其中的緣由就在於我們並不是靠着自己的方法進入天國,而是神為我們打開了天國的門。所以耶穌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靠着自然的力量,駱駝不能穿過針眼,但是神若是以超自然地力量實現,這件事情有什麼難的呢?人自己也不能進入天國,但是神早已經預備了一個救恩,祂要親自領我們到天國裡面去,我們是否願意接受神這樣的帶領呢?
在接下來的馬太福音第20章,耶穌就特別地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解釋天國的奧秘。這裡葡萄園就代表天國,而受雇得到工價的工人就代表那些蒙神恩典進入天國的人。我們來看神的方式和人的方式是怎樣迥然有別。
首先,進入葡萄園,是葡萄園主清早的時候親自出來僱人。這和我們平時的觀念是十分不同的,如今畢業生多數都要主動地出去找工作,顯示出自己的才能。而我們之前已經說過,無論人怎樣地好,離天國的標準都太遠太遠,因此這個天國的“工作”我們靠着自己是找不到的。而神所預備的方法卻是讓我們不要靠着自己,祂清早的時候親自出來僱人。如今就是天門大開的時候了,耶穌基督已經來到這個世界上,為我們的緣故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並且從死里復活,戰勝了死亡,拆毀了神與人之間隔斷的牆,並且召聚我們,讓我們一切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的人重新活過來,得以進入神永遠的同在。
因此這一切全然是主的恩典。以弗所書2章8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恩典是根本,沒有恩典,我們的行為是惘然,我們的信心也是惘然。但是如今,神已經預備了恩典,如果我們要領受的話,就是“因着信心領受”。這就是葡萄園工人和少年財主的第二個分別,少年財主憑着行為求永生,而葡萄園工人是靠着信心接受的。
我們注意進入葡萄園的5批工人,第一批是清早的時候,“講定一天一錢銀子”,進入做工的。第二、三、四批是在日中的時候葡萄園主出來請的,所談的是“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最後一批是將近日落的時候雇的,園主和他們完全沒有談價錢的問題。從結果看,哪一批工人最先得到報酬呢?第8節說,“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第9節說,“各人得了一錢銀子”。這是多麼奇怪的事情,為什麼在後的反而在前了呢?第一批工人也有這樣的譯文,於是他們有了埋怨。
其實這裡是一個比喻,如果我們非要講清除哪一批工人代表哪些人,其實不一定是耶穌說這個比喻的原意。但是這裡提到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神不是按照人所做的多少給賞賜的,乃是按照人心。因為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進天國,完全不是人所能及的事情,完全是神的恩典,既然是恩典,就和人的工作無關,乃是神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給的。所以這裡葡萄園主說,“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15節)”這是一個宣告,說明神的恩典並不是按照我們所“自以為義”的方式來分配的,乃是在祂有完全的主權。這也是葡萄園主比喻和少年財主故事的第三個分別,少年財主是自以為義的,而神是滿有公義,也滿有恩典的。
我們在談到恩典的時候,常常把恩典和公義混為一談,以恩典的標準來看公義,以公義的標準來看恩典,以至於弄得糊裡糊塗,不能夠明白什麼是神的恩典和公義。聖經中說,“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羅4:4)”。葡萄園的第一批工人,他們只看到工價,沒有看到恩典。他們認為自己在園中一天的勞碌是配得這一錢銀子的,但是他們忘記了他們進入葡萄園這件事情,是園主所施的恩惠。若是沒有葡萄園主招他們進來做工,那麼他們不是一天閑站無所事事嗎?而後來的人,他們不談工價,只相信園主會把當給的給他們,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自己是在街上閑站的,這個時候他們能夠進來做工,就是恩典了,至於報酬,就憑着信心接受。這樣,他們反而得到更多的稱讚。因為神是看重人心,更勝於行為。
這樣,我們從這兩個事情中看到了這樣的對比:
第一,人的主動和神的主動:人習慣靠着自己,但是在天國的事情上靠着自己必然失敗,唯有神所賜下的恩典可以帶領我們得勝,因此,得救的問題,人是被動,神是主動的;
第二,因行為稱義和因信稱義:人習慣憑着行為,但是天國是恩典不是工價,不可能通過行為而得到;而神的恩典唯有憑着信心去領受;
第三,人的自以為義和神的全然公義:人之所以認為自己可以靠着自己的行為,因為人心中是自以為義的,但是在神看來,這不過是一個可笑的誇口,而唯有神擁有完全的公義。
這三點出來的結果,就是人的無能為力和神的凡事都能。人靠着自己靠着行為靠着自義,完全無能力進入天國,但是神祂親自來招人,讓人因信稱義,從而進去神公義的國度中,在神祂凡事都能。
因此,當我們從這些故事和比喻中有得着的時候,我們也願意向著神說,袮是公義的主宰,袮又是滿有恩典的神,我們今天願意憑着信心領受你的恩典,進入袮的葡萄園中,永遠和禰同在。
(本文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598

火車情結–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雜感 Sentiment of the Train — Random Thoughts on "Chinese on the Train" by Wang Fuchun

火車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也許都是一種情結。

春運:北京至哈爾濱(陳陽 攝)
買“站票”的人在過道度過一個夜晚,2007(陳陽  攝)

小時候每逢寒暑假會從福州去南平看望爺爺奶奶。那時從鷹潭到福州的鐵路是福建省唯一的出省鐵路同道,任何一班從福州出發的火車都會經停南平。開始的時候是坐去杭州去南昌的車,後來有了專門到南平的“武夷快”,因為當時號稱這個車最終要修到武夷山,當然這個目標最終實現,我至少已經坐了十年只從福州到南平的武夷快。
這個火車順着閩江的一個支流而上,行車約三個小時。一個半小時之後就開始穿越隧道,於是數隧道就成了我旅行的一大樂趣。有幾個隧道特別長,火車能夠開上三五分鐘。那時候還玩點神秘主義,去發覺這些隧道編號之間的關係,似乎是總結出特別長的隧道從福州算起的編號總是3的倍數。至於福州到南平到底有多少個隧道,是49、50還是51,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結論,我至今也沒有明白。
鐵路交通已經深深印在幾乎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之中。春運的時候胡core號召大家開動腦筋來解決鐵路問題。如果交通運輸沒有很大的發展,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因為中國人離不開火車,火車已經成了一種中國情愫。
因為中國人對火車的迷戀,王福春先生所拍攝的畫冊《火車上的中國人》,就從這個獨特的角度打開了反映中國社會的一扇窗口。火車旅途的漫長,使得生活的總總細節都在這一段時空中被重新演繹。

火車上的中國人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封面,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從印刷效果考慮,此版本明顯好過後來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的版本,雖然價格較貴)
在中國最忌諱拍照,而在火車上尤甚。長期的高壓政策使得人們有着超乎尋常的敏感,讓本沒有隱私傳統的中國人在鏡頭面前變得十分謹慎,深怕自己的什麼秘密被別人捉住甚至稱為把柄。大多數人對於攝影的認識也僅限於紀念照式的留影,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在試圖記錄別人的生活,是不是別有用心。而火車這個狹小的環境,更是讓攝影者無處可逃。
這樣,王福春先生的拍攝是帶着特別的勇氣的。在狹縫中求生存,或許有人可以遊刃有餘,但是在拐彎抹角中往往就喪失了一些最佳的時機。也許對於生活最直接的記錄可能就是不理會這些忌諱,這一點我也許永遠也做不到,而王福春的作品正是表現了直白的魅力。
作者主要使用35mm鏡頭相對平和的視角,從畫面的風格上說並沒有可以追尋現在所流行的“視覺衝擊力”,就是將火車旅途中的一個個切片展現出來。這樣這些畫面的元素非常“中國”,使用傳統報道攝影的視角加上了一點中國攝影追求沙龍風格的唯美。從文字描述來看,作者應當特意選擇了比較溫情和“和諧”的畫面,在配上暖調的黑白(從黑白的影調和調色來看,作者的暗房功底相當雄厚),把火車這個鋼鐵的世界渲染上一篇浪漫的色彩。
去哈爾濱的時候曾經想拜訪王福春先生,連電話號碼都準備好了,可惜由於時間的緣故最終沒有成行。不過就如同每一刻都有火車在跑,每一天生活都在繼續,攝影師們也在各個地方默默地記錄著點點滴滴。攝影的藝術和社會價值,孰輕孰重,這個爭論非常長久;無論孰是孰非,這許多的例子為我們表明,在直白的記錄中我們留住了生活,而生活或許就是一種藝術。
(火車上的中國人,更多作品,請見:http://www.fotoe.com/publication/21814/1)
(本帖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