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博一周統計 The First Week of This Blog

從上周星期一這個博客對外開放,到現在第一周的統計數據出來了。這期間基本上運行平穩,在界面上有些小改動,增加了幾篇文章。
這一周來平均每天有20個訪問者,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和美國,應該都是我的朋友。大陸方面的訪問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福州、哈爾濱、沈陽、濟南、武漢、鄭州、無錫、杭州、廈門、泉州,美國的訪問者來自New York, Arizona, Maryland, Illinois和Pennsylvania,應該基本都是我熟悉的朋友,有的地方看到地名就知道是哪位朋友了。衷心感謝大家的支持!
總體上情況和我預想的差不多。將來這裡也將繼續走小眾話的路線,分享一些我感興趣的話題。也與同好的朋友們共勉!

怎樣拍好照片? First Principles of Good Photos

這是我期中的時候做的一個presentation,對象是對攝影沒有特別經驗的同學。這個presentation的出發點類似於紐攝的三原則,但是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了一些改動。對於對攝影未入門的同學,我覺得這個slides大致有一些可取之處。但是其中的觀點對於深層次的攝影創作就成為過分的限制了(參加我對紐攝的評價)。現提供這個sildes與此,供大家參考。
點擊下圖觀看:
fpgp002.jpg

關於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 Some Comments on the NYIP's Textbook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中國攝影出版社,1986、1998),簡稱紐攝,是80年代中期一批中國攝影教育家聯合翻譯的一本教材,分上下兩冊,新舊版內容基本相同,只是98年新版改成了彩色印刷。紐攝的原型大約不是單一的一本書,而是由學院的很多函授教材組合成的。在80年代中國攝影屆沒有很好的教材並且沙龍攝影是當時的主流的情況下,紐攝迅速成為中國大陸最權威的攝影教材,影響力一直到如今。
關於紐攝的討論網絡上已經有很多了,我這裡只講兩點:
1、關於紐約攝影學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http://www.nyip.com/),這是一家函授學院,和我們那個中國攝影函授學院估計有點類似。因為紐攝的緣故,很多人以為改攝影學院是很有名的院校。其實在藝術教育的圈子裡,紐攝並沒有什麼地位,因為其是做職業培訓的。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首先,學院的網站不是.edu而是.com的,說明這不是一個教育機構;另外2005年紐約攝影學院和北京城市大學合辦攝影培訓班,北京城市大學是什麼大家應該都清楚,從而也反應了紐約攝影學院的水平;
2、紐攝因為是函授教材編譯而成,所以對各種技術問題講得比較清晰易懂,這是其長處。其立論的基礎是開篇的三原則(要有主題、通過技術手段突出主題、排除多餘的東西),從初學攝影來說,這是非常有效的認識影像的手段,但是這三個原則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很多傳世之作點睛之處就在於其超越了普遍的原則。由於紐約攝影學院本身的宗旨,其教材就是給人以最實用的技巧性的提示,因此面對這三原則和紐攝中的大量技巧,我們是要明白其局限性的。
因此,對於初學攝影的朋友,紐攝依然是一本值得推薦的首選好教材(在中文范圍內的話),通讀紐攝,或者至少是上冊,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不要把紐攝當作終極權威的教材,弄懂了紐攝的內容,只能說是在攝影上入門了,其後的路才是真正難走的。願同路人共勉!

計算機圖形學基礎 Fundalmentals of Computer Graphics

這是一個命途多舛的Lecture,本來要在11日做的,因為當日做presentation的人太多了,就改到13日,不想昨日一場大雪全校停課,於是又作罷。
這是關於計算機圖形學最最基礎的一些內容。其實現在在Computer Science專業裡面做圖形學研究的人基本都不懂這些內容,因為現在前沿的東西是建模、貼圖、渲染等,對於基礎的這些東西,他們只要調用現成的接口即可,不需要花經歷在這上面。但是在圖像處理領域,這些最基本的色彩學原理和色彩管理基礎卻對色彩還原的准確性有很大的影像。其實國外的影像專業對這個是很重視的,但是國內的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對著個還缺乏了解。我這裡雖然介紹了計算機影像存儲和表示的內容,但是重點也是想介紹一些最基礎的色彩管理知識。
我有一篇老文章《Windows中應用程序是怎樣顯示圖像的》 ,當年和runjerry兄討論的一些結果。最近我略改正了一些錯誤。應該說這片文章有一點參考價值,但是仍有錯誤。
點擊下面的圖片觀看slides:
fcg001.jpg

歡迎注冊,歡迎評論,誠征鏈接:) Reform and opening-up……

這個英文名就是“改革開放”,呵呵,這裡新進建成,確實需要很多改良的地方,歡迎大家多提意見,多發表評論。
有人說這裡色調“灰白”,好像確實有一點啊……我期望於一個簡潔的風格,但是現在也似乎有一點過於簡潔了。我也正在尋找適合的模板,近期內外觀可能還是會有所變化的。
此外這裡也開放用戶注冊,歡迎注冊新用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新用戶也可以成為撰稿人呢。
另外“鏈接”欄目現在內容還很少,也希望大家提供一些優秀的相關網站。順便介紹一下現有的鏈接吧。fivestone是我的朋友,很有個性也很有獨到深刻的見解,歡迎大家到他的博客(http://blog.fivestone.cn)去看看。任悅老師我不認識,但是她的1416教室(http://renyue.ofpix.com)是難得的有深度的攝影網站,強烈推薦。鮑昆老師是國內影像評論的權威,可惜他的博客很久不更新了……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楊小彥老師,他的博客也不更新了,所以沒放在鏈接裡面。

試開博客 Trial version of my blog

2006年12月11日(北京時間)我開了一個QQ群“陳陽攝影沙龍”,和朋友們聊聊影像的事情。不覺至今已經一年了。曾經tstang兄說這是他所去過所有攝影群裡討論得最認真的一個,鄧兄謙虛,但我也不免飄飄然呼。群內確實有多位對待攝影嚴肅認真有所追求有所理解的朋友,也讓我受教良多。
於是想著如何紀念沙龍一周年,曾經有人勸我開個博客。我是很懶的人,偶爾寫點東西,也散落各處,這樣若是有個地方能夠存留整理,未嘗不是個好主意。因此開這個博客便是為了文寸之用。若有朋友發現有的文章還可以一閱,那我就深感榮幸;否則且當是笑語癡言,不必在心。我也時有寫怪異之想法,但從不想勉強人接受,或是有任何爭論。因此各位若是看到奇言怪語姑且一笑即可。
本博客主要用中文正體字(中國大陸“繁體字”)書寫,但有些舊文本是簡體中文的,也不加以改動。每篇文章附英文標題,但並非中文標題的翻譯。
所謂“落楓居”,僅是暫名,因為目前這裡只是半個博客。待能夠正名的那一日再與大家說本名該是什麼吧。
為了慶祝開博,寫小文《音樂與傳奇的膠片》(英文名“A film made by God and man”),供一閱。

音樂與傳奇膠片 A film made by God and man

歷史上最傳奇膠片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935年,兩位美國專業音樂家Leopold Godowsky, Jr.和Leopold Mannes發明了Kodachrome,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的彩色膠片,生產持續至今。因為兩個人姓氏的緣故,有人戲稱這款膠片為a film made by God and man。
這倆人是真正的音樂家,Godowsky Jr畢業於UCLA,在Los Angeles和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當任過小提琴首席。其父Leopold Godowsky是一位鋼琴家,父子倆經常合作。Godowsky Jr和George Gershwin的妹妹Frances Gershwin結婚,兒子Leopold Godowsky III(一門三代同名,admire….)也成為一位鋼琴家。
Leopold Mannes畢業於Harvard,然後去意大利學習作曲,Mannes回國後Godowsky Jr(兩人同名,只好用姓加以區別了,ft…)正好從加州來到紐約市,兩人在音樂上合作,並且都興趣彩色攝影的實驗,於是簡歷了一個實驗室。1924年Eastman Kodak看中了他們的研究進展,邀請他們前往Rochester和Kodak的研究人員一起工作,直到Kodachrome面世。
Kodachrome研發完成之後,Godowsky Jr返回加州繼續小提琴家的生涯,Mannes擔任了其父母創辦的Mannes College of Music的院長,並且曾任Van Cliburn國際鋼琴比賽等賽事的評委。
Kodachrome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和所有後來流行的彩色反轉片、負片類似,Kodachrome是一種染料型通過色罩覆蓋產生顏色的膠片。與眾不同的是,其他彩色膠片(成為內耦合膠片)都是自帶成色劑(彩色染料),在沖洗的工藝(比如常見的E-6、C-41等)中,黑白顯影步驟之後,成色劑和被還原的銀顆粒耦合,然後在漂白的步驟中洗去銀顆粒和未耦合的染料。而Kodachrome本身不帶成色劑(所以稱為外耦合膠片),而是在沖洗的過程中將成色劑加入。Kodachrome使用K-14工藝,是一種環境污染嚴重的工藝,只有少數Kodak認真的Lab可以沖洗,目前全球只有一家了。
既然這麼麻煩,Kodachrome有何過人之處呢?首先是色彩,早期E-6工藝的彩色反轉片色彩和Kodachrome沒有可比性的,老National Geographic獨到的色彩全部來自於Kodachrome。如今Fujifilm Velvia(RVP)等膠片在色彩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不及Kodachrome;第二是顆粒,在很長時間內內耦合膠片顆粒較粗,Kodachrome 25一直是顆粒最細的彩色膠片;第三是保存時間遠長於E-6工藝的反轉,E-6反轉片大約10年色彩就會有變化,個別牌子的反轉10年就褪色了。
1935年,Kodachrome以16毫米電影膠片形式登場,次年發布8毫米電影膠片和35毫米以及828格式攝影膠片,後來還有4*5等形式。最早的感光度是ASA10、ASA25和ASA40燈光片,後來還有ASA64和ASA200的。如今,25度和200度的先後停產,近有64度35mm的版本在生產了,全世界剩下的唯一一個Lab是Kansas州的Dwayne’s Photo。
一代傳奇就要遠去了。在如今這個時代,討論膠片的存亡就和爭論Leica相機的意義差不多,因為兩者都將不在是大眾的產品了。但是事務的發展總不是單線的,膠片的品種會減少,產量會下降,淡出大眾的視線,但是不會消亡,而成為少數藝術家的工具。工藝簡單的黑白負片一定會長久生產下去,但是Kodachrome這樣無論生產沖洗工藝都復雜的膠片,也許有一天我們是要說再見的了。
最後附連個小插曲:
一是關於Agfa Scala的故事。世界上除了Kodachrome,最值得懷念的膠片就是Scala了,幾乎是唯一一款黑白反轉。Scala是Agfa在Dia Direct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說來多麼巧,Kodachrome是音樂家創造的,而Scala這個名字和音樂也永遠分不開。其實所有的黑白負片都可以沖洗成黑白反轉(二次曝光或者藥液反轉法),效果好壞依據其片基顏色的不同,比如Kodak TMAX效果就比較好;但是只有Scala是專門為此設計的,估計是在片基通透度上有所改進。和Kodachrome一樣,Scala必須送到Agfa的Lab進行沖洗。Agfa倒閉之後Scala也宣布停產,如今全球一家Lab也沒有了。位於Denver市的dr5 Lab還接受Scala使用他們的dr5公義沖洗。捷克的Foma公司目前開始生產黑白反轉Fomapan R,使用dr5工藝沖洗。
最後一批Scala是2007年8月到期,前些日子弄了10卷來,也許永遠也不會用完這些膠卷了,但是趕上了末班車,也算是留個紀念了。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George Eastman(Eastman Kodak的創始人)。最近在美國的大學主頁上轉 看到University of Rochester有一個The Eastman School of Music,就是George當年資助創立的。根據Ansel Adams的回憶,George Eastmen是一個在音樂上格調低下的傢伙,只喜歡一些靡靡之音。他發達之後曾經請了家庭音樂家,可是每當人家彈奏Bach等的音樂時就感到很不喜歡。Ansel本身也是一位音樂家,對於這樣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忍了。便是這樣的一個George資助了一個音樂學院,足以讓Ansel大感吃驚了。
Kodachrome 25Kodachrome 64Kodachrome 200

《Messiah》的創作歷程 Händel and his "Messiah"

12月8日晚在施福教會(Suffolk Chinese Church)查經班並校園團契分享Händel的Messiah創作歷程以及該作品的創作對Händel屬靈生命的更新與造就。幻燈片載於:
http://www.chenyang.net/slides/Messiah.html
以及
http://www.suffolkchurch.org/xoops226/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
感謝盧強弟兄整理。
Keynote Coverpage

樂聲重新響起 Cheer up by Music

周五要大家分享Händel的Messiah,於是周三特別進城去買了些CD。在West 18 St的Adorama附近有意加Academic Records and CDs,路過了很多次,始終沒有進去。去了之後才明白,原來沒進去實在太對了,琳琅滿目的CD,低廉的價格,要是早發現這個店那就破產了……
店裡以二手CD和處理的CD為主,也有一些盒子被打了眼的,大約和國內的打口類似吧,不過沒有傷到盤的。價格大多都很低廉,EMI的Great Conductors of the 20th Century裡面的Wilhelm Furtwangler一輯,全新的6.99刀收了一套,很爽。Historical Recordings有一整架,讓我頭痛死了,得拚命控制購買欲啊!
一口氣收了5個版本的Messiah,兩張Furtwangler的碟子,還有其他一些零碎,如Bach的Weinhachtsoratorium(聖誕節清唱劇)等。回來連續聽了三天Messiah,真的從最近沉沉的睡意中蘇醒過來了。音樂是有力量的,依稀仍記得那個春天,如今,這種音樂的力量彷彿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