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也許都是一種情結。 買“站票”的人在過道度過一個夜晚,2007(陳陽 攝) 小時候每逢寒暑假會從福州去南平看望爺爺奶奶。那時從鷹潭到福州的鐵路是福建省唯一的出省鐵路同道,任何一班從福州出發的火車都會經停南平。開始的時候是坐去杭州去南昌的車,後來有了專門到南平的“武夷快”,因為當時號稱這個車最終要修到武夷山,當然這個目標最終實現,我至少已經坐了十年只從福州到南平的武夷快。 這個火車順着閩江的一個支流而上,行車約三個小時。一個半小時之後就開始穿越隧道,於是數隧道就成了我旅行的一大樂趣。有幾個隧道特別長,火車能夠開上三五分鐘。那時候還玩點神秘主義,去發覺這些隧道編號之間的關係,似乎是總結出特別長的隧道從福州算起的編號總是3的倍數。至於福州到南平到底有多少個隧道,是49、50還是51,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結論,我至今也沒有明白。 鐵路交通已經深深印在幾乎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之中。春運的時候胡core號召大家開動腦筋來解決鐵路問題。如果交通運輸沒有很大的發展,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因為中國人離不開火車,火車已經成了一種中國情愫。 因為中國人對火車的迷戀,王福春先生所拍攝的畫冊《火車上的中國人》,就從這個獨特的角度打開了反映中國社會的一扇窗口。火車旅途的漫長,使得生活的總總細節都在這一段時空中被重新演繹。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封面,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從印刷效果考慮,此版本明顯好過後來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的版本,雖然價格較貴) 在中國最忌諱拍照,而在火車上尤甚。長期的高壓政策使得人們有着超乎尋常的敏感,讓本沒有隱私傳統的中國人在鏡頭面前變得十分謹慎,深怕自己的什麼秘密被別人捉住甚至稱為把柄。大多數人對於攝影的認識也僅限於紀念照式的留影,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在試圖記錄別人的生活,是不是別有用心。而火車這個狹小的環境,更是讓攝影者無處可逃。 這樣,王福春先生的拍攝是帶着特別的勇氣的。在狹縫中求生存,或許有人可以遊刃有餘,但是在拐彎抹角中往往就喪失了一些最佳的時機。也許對於生活最直接的記錄可能就是不理會這些忌諱,這一點我也許永遠也做不到,而王福春的作品正是表現了直白的魅力。 作者主要使用35mm鏡頭相對平和的視角,從畫面的風格上說並沒有可以追尋現在所流行的“視覺衝擊力”,就是將火車旅途中的一個個切片展現出來。這樣這些畫面的元素非常“中國”,使用傳統報道攝影的視角加上了一點中國攝影追求沙龍風格的唯美。從文字描述來看,作者應當特意選擇了比較溫情和“和諧”的畫面,在配上暖調的黑白(從黑白的影調和調色來看,作者的暗房功底相當雄厚),把火車這個鋼鐵的世界渲染上一篇浪漫的色彩。 去哈爾濱的時候曾經想拜訪王福春先生,連電話號碼都準備好了,可惜由於時間的緣故最終沒有成行。不過就如同每一刻都有火車在跑,每一天生活都在繼續,攝影師們也在各個地方默默地記錄著點點滴滴。攝影的藝術和社會價值,孰輕孰重,這個爭論非常長久;無論孰是孰非,這許多的例子為我們表明,在直白的記錄中我們留住了生活,而生活或許就是一種藝術。 (火車上的中國人,更多作品,請見:http://www.fotoe.com/publication/21814/1) (本帖原發“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585)
Month: July 2009
1509年7月10日,約翰·加爾文出生於法國,迄今五百年。這五百年來,基督新教的神學,可以說處在加爾文時代。時至今日,主流神學依然是加爾文主義,神學院的系統神學教育可以說是從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開始的。加爾文的五百年是值得紀念的。 WORLDmag 為加爾文五百年做的“蛋糕”,上面的加爾文頭像也顯得可愛多了 神學是一門很奇特的學問。別的學科都是建立在人的理性與思考上的,而神學卻是人通過理性以及靈性對神的話語的領悟。在別的學科,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就可以開山立派以至於功成名就,但是在神學領域,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卻很可能走到異端。這是因為別的學科並沒有絕對標準,能夠自圓其說就是成功的基礎,若是能夠說服他人,或許就能飛黃騰達。神學不然,聖經是絕對真理,一個真正優秀的神學家不能夠走到聖經之外,也不能將自己的見解加入聖經。看起來彷彿是帶着“鎖鏈”跳舞,其實在神的旨意中,祂給予最大的自由。 加爾文的神學也稱為“歸正宗”(Reformed Theology)神學,其意思就是說並不是另立一派,而是要溯本清源,回歸聖經的真理。這個回歸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開始。天主教會逐漸高舉教會的遺傳、將聖經束縛在經院神學之中時,馬丁路德從“羅馬書”重新找到了“因信稱義”的真理,動搖了用人的智慧和汗水苦心建立起來的中世紀“基督教”帝國。馬丁路德標榜“五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基督、榮耀唯獨歸於上帝)成為基督教新教的風向標。這五點並不是從路德來的,因為路德並不是高舉自己,乃是高舉聖經、高舉基督。 加爾文總體上也是遵循了這樣的原則,根據聖經闡述問題。查考加爾文的神學觀點,其實並沒有什麼是首創,都是從聖經中總結,也是古代教父所提出過的。加爾文的貢獻在於將這些零散的觀點彙集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自恰的神學系統。四卷《基督教要義》,以現在的視角看來,差不多涵蓋了系統神學的大部分內容。由於其清晰明了的系統性,加爾文的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加爾文不僅著書立說,還在日內瓦進行宗教改革實驗,使瑞士這個小小的城邦成為新教的一處聖地。當然,這一個試驗並非沒有缺點。在日內瓦施行加爾文主義所爆發的一些問題,陸陸續續在歐洲其他地方也開始發生。於是就有了加爾文派信徒(改革宗或譯歸正宗,包括長老會、公理會、和加爾文派浸信會等)和天主教徒、聖公會、路德宗(信義宗)、再洗禮派等等諸多的紛爭,特別是發展出的對“預定論”的極端解釋,在改革宗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看法,這就是荷蘭的以亞米念(Jacobus Arminius,又譯亞米紐斯、阿米尼烏斯、阿民念、阿明尼烏)為代表的“抗辯派(Remonstrants)”。 亞米念派提出了五個要點,來反駁加爾文主義;為了反駁亞米念派的反駁,加爾文派也提出了加爾文主義五要點(TULIP),針鋒相對,茲簡述如下: 亞米念派強調“自由意志”(Free Will),認為人並未完全墮落,仍可以憑自由意志接受救恩;加爾文派強調“完全墮落”(Total Depravity),認為人不靠着神的幫助完全不可能信靠耶穌。 亞米念派支持“有條件的揀選”(Conditional Election),即神的揀選基於神預知此人將會信主;加爾文派支持“無條件的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即神的預知完全基於神的計劃和旨意,只與神有關,和人的決定完全無關。 亞米念派持有“普遍的救贖”(Universal Atonement)觀點,認為神不願一人沉淪,基督為人人死,那些按照“自由意志”願意相信的人得到救恩;加爾文派堅持“有限的救贖”(Limited […]
稍有些技術更新,記錄一下: 1、修改了archive.php,使得現實category和archive裡面的文章可以正確換行; 2、參照fivetone的文章,把收藏/分享的功能從AddThis換成了fivestone修改過的Sociable。前者需要訪問addthis的網站,後者完全基於本站。 3、參考“Z-Blog的RSS優化插件Better Feed”這篇文章做了RSS訪問統計。此文是針對Z-Blog的,不過對於WordPress也是類似:(1)、使用基於圖片的統計工具,該文中提到雅虎統計,現在已經賣給了量子恆道;(2)、使用Better Feed工具將統計工具提供的圖片插入RSS Feed中。今天測試了一下,工作還算正常。
一直認為在福州淘不到什麼畫冊。在一家書店,確實是以旅遊畫冊為主,不過要走的時候,在不起眼的角落見到了一個“紙上紀錄片系列”的攝影畫冊。由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的這一系列畫冊,從印刷上說實在是非常寒磣,甚至都沒有用銅版紙印刷。(或許和這個系列的定位有關係,從“紙上紀錄片”這個題目來看,編輯們可能是在強調攝影的記錄而非藝術價值,所以在印刷上就不下功夫了…)考慮到這些攝影師和他們的作品,還是願意忍耐一下視覺的痛苦,通過想象來還原這些作品原本的模樣。 《金山尋夢》,劉博智,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8 在已出的幾本中,我認為比較有價值的是清華社會學系老校友張祖道先生的《江村紀事》、王福春的《火車上的中國人》(當然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的那本印得好多了),陸元敏的《上海人》、寧舟浩的《京劇守望者》、駱丹的《318國道》以及本文要介紹的劉博智先生的《金山尋夢》。 攝影家劉博智是美國堪薩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教授,1950年出生於香港,19歲到加拿大留學,曾經在餐館當幫工,后入讀加州布魯克斯攝影學院和加州藝術學院。 非常有意思的是,華裔攝影家曾廣智和劉博智有着類似的經歷,都是從香港到了加拿大,在西方接受了藝術教育。曾廣智的作品取材於共產中國所代表的東方共產主義世界,而劉博智先生常年以來記錄著海外華人以及中國大陸所經歷的時代變遷。中國的傳統和西方的經歷在他們的作品中巧妙地結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張力。正如劉博智自己所說“1970年前往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在美美酒家做幫廚。與當地小城鎮華人團體的親密接觸成為了我以後三十多年紀實攝影的泉源。” 老移民夫婦,攝影:劉博智 這一本《金山尋夢》就是劉博智先生對於老一代北美廣東裔移民的記錄。從讀者的角度而言,作為從中國大陸赴美的留學生,我似乎已經與早期的華工、移民相距甚遠,難以感同身受。漫步在唐人街,聽着熟悉又陌生的福州鄉音,看着親切卻遙遠的中文招牌,彷彿流落在一個逝去的時代。在北美華人,大約有些不同的圈子:最早是廣東人,19世紀中葉就來到加州淘金,修築鐵路,似乎在西海岸廣東移民較多。在東海岸的唐人街中福州人的身影就漸多了。福建人慢慢搶佔了全國餐館的市場,從傳統中餐到自助,從日本料理到泰國參觀,無論裝修是如何的異域風情,在員工的交談中總能不經意聽到福州話。此外另外一批就是留學生和技術移民,有些勤學苦讀日夜滿沒在實驗室中,也有風流瀟洒享受大千世界百般的娛樂。無論如何,留學生們,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大多不屑於那種“打餐館”的謀生,和先前的勞動移民開始有了一定的距離,只有在周末去華人超市買菜的時候才有那麼一點點的交集。 劉博智先生獨特的經歷成就了這個系列的拍攝。他自己打過餐館,又是香港人,能夠融入廣東移民的圈子中,加上了西方藝術學院的教育,整部作品無論是構思、取材、拍攝、整理都非常到位。作者不僅是一位使用影像的敘述者,他的文筆也細膩溫馨,用穿插的文字將照片背後的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時間帶着它固有的悲傷,將一個個故事染成淡淡的灰調,如同那些黑白照片,在年代中慢慢發酵,成為一種歷久彌珍的真實,讓人不禁潸然。 在這本書中,照片都是那樣的平實:單身公寓里有着生活一切的必須,四圍貼滿了報紙、地圖還有那些承載着記憶的照片,用墨西哥酒浸泡的蛇酒,祭奠的祖先的排位,還有養老院中已經年邁只能彼此攙扶的老人。他們也曾風華正茂,為了“金山”的夢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打拚,付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丟棄原有的背景,在文化與自我認同的迷失中換來一份寄居的、簡樸的甚至赤貧的生活,以及一些在葉落歸根時可以顯揚的財富。也許他們交往的範圍就是幾個朋友,行走的距離就是說粵語的幾個街區;當他們老了的時候,是牆上的一張故鄉地圖、幾張家人的照片,在一個一個孤獨的夜間帶給他們安慰。面對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需要什麼所謂的“視覺衝擊力”,因為在這一個一個的元素被真實地捕捉的時候,它們就形成了一種震撼。 作為一種記錄的記錄的攝影,就如同文字、錄影、錄音,將時間留住,又如同歷史和考古,是一種曾經存在的證明。在時間一切都在消喪,在這世界上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存。物質會破壞,情感會黯淡,人的精神會消磨,曾經的壯志彌散,夢也會變得那麼平淡,夢中的金山褪去了顏色。看着這一張張照片,它們喚醒了逝去的時光的真實,也在告訴我們,曾經有這樣一個夢,有這樣一群人在追尋着這樣的夢,現實消失於在甜蜜的夢中,夢消亡在辛酸的現實。 如果說“財富”曾經代表着美國夢,今天彼岸的財富似乎已經不再那麼吸引我們,“金山”彷彿倒塌了。但是仍然有這樣一批一批的學子,為了兒時的理想,為了學術的成功,勇敢地離開家鄉,踏上未知的征途,編織出一個新生的夢。當我們的夢再一次褪色的時候,不知道它們是否也能化作一張張的照片,歷盡鉛華褪盡了顏色,在無聲的黑白中來證明共度人生中這曾經豪情的精彩? (本文原載“落楓居·陳陽文存”,地址:http://www.chenyang.net/?p=511)
(按:布魯明頓華人基督教會(Bloomington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BCCC)2009-2010年的主題定為“建立基督的身體”,這是在以弗所書4章12節所提到的。BCCC教會從團契算起已經有十幾年,正式建立教會也有三年之久,但是建立教會並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事情,乃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本文試以以弗所書4章13-16節,將這個主題分為四個分題“認識神的兒子”、“在真道上生根成長”、“在愛中彼此建立”以及“在服事中彼此相助”作為四個季度教會的副主題,並且講解相關的聖經信息。) 一、什麼是基督的身體 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有着完全的人性,也有完全的神性。約翰福音1章14節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這個道乃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1:1)”。“道”的意思就是話,聖經中說的道就是神的話。我們在約翰福音的第一句看到了一個奧妙的事情,在起初的時候,神的話就與神同在,神的話就是神。在歷史中的一個時刻,神的聖言以肉身顯現,道成了肉身,就是把我們從罪中拯救出來的神子主耶穌。 以賽亞先知是在耶穌以前約七百年的一位先知,他在他的書中已經預言了主的形象:“祂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祂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賽53:3)”。耶穌道成肉身來到這個世界上,“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4:6-7)”。祂捨棄了天上的尊貴榮耀,作木匠的兒子,是“奴僕的形象”,也沒有“佳形美容”,卑微降生在馬槽,以羞辱到方式釘死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希伯來書中提到,“所以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啊,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希10:5)”。基督來到世上,是無限的神來到有限的世間,是聖潔的神來到污穢的世間,父神為祂預備了身體,不是為了去享受尊貴榮耀,乃是要釘死在十字架上,拯救我們這些卑微的罪人。羅馬書中說,“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羅8:3)”。因此基督道成肉身,就是要為我們死,“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希2:14)”,“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讎,…,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讎,便借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弗2:15-16)” 因此我們今天與神和好,將來得以進入祂的榮耀中,永遠與祂同在,乃是耶穌藉著肉身的死所成就的。主耶穌被釘死之後的第三天,“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着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路24:1-3)”。從此,祂多次向門徒顯現,和門徒一起吃喝,也讓多疑的門徒多馬摸祂受傷的肋旁;但是祂又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主的身體不僅是普通的肉身,乃是“榮耀的身體(腓3:21)”。 如今基督已經被神接上天去。這樣說來,如今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已經沒有基督的身體了呢?祂升天的時候,對門徒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以弗所書告訴我們,“祂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8-12)”。在這裡我們看到,基督升上了高天,擄掠了仇敵,就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賜下不同的職分,讓信徒各盡其職,其目的乃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因此我們知道基督已經升天了,但是在地上仍然要建立起基督的身體。 這個基督的身體是什麼樣子的呢?“基督是教會的頭(弗5:23)”,而“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里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羅12:5)”。因此我們在教會中互為弟兄姊妹,彼此同工,也彼此為肢體,“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從這些聖經中我們看出,基督的身體就是我們眾聖徒在一起的聚集,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 教會是神旨意中的旨意、心意中的心意、計劃中的計劃、工作中的工作。 “神的奧秘就是基督(西2:2)”,基督的奧秘就是教會(參弗3:9-10)。關於教會,聖經中有許多的描述和比喻。教會是神的家,是聖靈的殿,是祭司的國度,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是精金的燈台,在將來的時候是基督的新婦,而從現在而言,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 二、如何建立基督的身體 以弗所書中提出“建立基督的身體”,就是說要建立教會。以弗所書接着提到,“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着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3-16)”。這一段話給我們建立教會具體的引導。 (1)、認識神的兒子 教會之所以為教會,並不是因為有禮拜堂,不是因為有禮拜的條例,不是因為有金錢的奉獻和愛心的服事,這些都是教會所需要做的,但是教會之所以為教會,乃是我們各人都“認識神的兒子”,在基督里合一。 約翰福音第15章,主耶穌對門徒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約15:1)”。這裡耶穌說自己是一棵葡萄樹,這個樹所包含的是什麼呢?主耶穌接著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15:5)”。基督把自己比喻做葡萄樹,不是一個“光桿”的葡萄樹榦,乃是一棵豐滿的枝葉繁茂可以結出豐盛果子的葡萄樹。然而,雖然在人看來是枝葉繁茂,但是這一些枝子若不是接在葡萄樹上,就不能夠結果子,反而要枯乾;枯乾的枝子不能接果子,沒有別的用途,只能拿去焚燒了。耶穌說,“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里燒了(約15:6)”。枝子是比喻信徒。我們常常能看到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組成了一個聚會,世界上這樣的聚會很多,例如種種團體、俱樂部、幫派、黨派等等。但是教會的存在是有異與這一切的團體的,因為教會是因為一種愛好、一個目標、一些共性聯繫起來,教會乃是因為所有的成員都認識神的兒子,也因着神的兒子聯繫起來,這種練習不是屬地的,乃是屬天的。教會要連接在基督之上。如果教會的成員不認識神的兒子、不常在主裡面、不遵行主的命令,雖然名義上還叫做教會(正如我們如今所見到的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教會”一般),但其實是已經從葡萄樹上掉下的枝子,是從身體上落下的肢體,已經斷絕了養分的供應,終究是要枯乾要被廢棄放在火里焚燒了。 […]
在網絡上分享圖片,準確的色彩還原是一大難事。一段時間以來貪圖省事,將圖片存為sRGB就以為萬事大吉。前些日子看到fivestone為此糾結,後來和他一起測試和討論,大致理清了思路,簡略整理如下: 網絡上分享圖片的色彩問題,主要在於:1、微軟曾經對於sRGB的推廣,當時微軟試圖以此簡化色彩管理的問題,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反而產生了一系列不支持色彩管理的軟件,留下“後遺症”;2、這些不支持色彩管理的軟件,它們忽略了圖片內置的profile,將圖片當作sRGB(下面說的第1類系統)或display color space(第2類系統),造成圖片顯示錯誤。 圖片的觀眾有多種情況,大體上可以分類如下: 1、未配置顯示器色彩配置文件(display profile)的Windows系統,分為兩小類: 1a 使用支持色彩管理的瀏覽器或看圖軟件(Safari、打開色彩管理的Firefox 3.1以上) 1b 使用不支持色彩管理的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Chrome、Opera、Acdsee、……) 2、配置了顯示器色彩配置文件的Windows系統,或Mac系統,同樣也分為兩小類: 2a 使用支持色彩管理的瀏覽器或看圖軟件(Safari、打開色彩管理的Firefox 3.1以上、Preview(Mac)、……) 2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