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雜記(2005年1月21日) 暑假在家,於是有時間多看多聽一些東西。隨手寫一些東西,既能夠留下一些更深的記憶,也能夠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得到一些新的思考和體會。 這次寫三個片子,一個是普羅藝術出版的《The Berlin Philharmonic Story(柏林愛樂的故事)》,副標題是Views of Free Orchestral Republic(“自由管弦樂共和國”寫真),據說這是Furtwangler對柏林愛樂的評價。這個片子大約拍攝於Simon Rattle接收柏林愛樂之前的一段時間,片中結合解說、採訪、歷史錄像等方式介紹了柏林愛樂的歷史、現狀和樂團的氣氛、精神和風貌。歷史的問題我就不敷述了,這裡談一些故事和自己的理解吧。柏林愛樂的五位指揮中,Hans von Bülow是唯一沒有留下任何影音記錄的一位,不過他為樂團做了大量的工作,把一直因為對原有機構不滿意而分離出來重新組建的新樂團帶上了正軌,並且留下了許多傳統。Bülow之後是匈牙利指揮家Arthur Nikisch,他留下了歷史上第二個Beethoven第五交響曲的完整錄音,這個錄音可能也為大家所熟悉了。如今,已經採訪不到當年才Nikisch棒下演奏過的音樂家了,片中展現了一些當時音樂會的圖片和門票。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的風貌,一個個大腹便便得留着大鬍子的音樂家,和現在迥然不同,讓人們想到斯蒂芬·茨威格對那個昨天的社會的描述(見《昨天的世界》)。Nikisch之後Wilhelm Furtwangler接掌柏林愛樂,三十年代無疑是他們合作的一個黃金時期,當時的柏林成為了世界音樂的中心,片中有一張當時世界上五大指揮家(Furtwangler、Toscanini、Strauss、Waltere等)在柏林的合影,可見當時風氣之盛。Furtwangler對柏林愛樂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至今仍然有相當多的富老當年的部下能夠給我們述說他們的故事。柏林愛樂有一位很尊敬Furtwangler的鼓手,他在多個紀錄片裡面說過Furtwangler的故事。他說,他當時在樂團裡面擔任鼓手,同時也順便學習作曲和指揮。有一次,一位客座指揮正在指揮演奏,他對照着總譜聽着樂團怎樣演奏,突然之間,一個奇妙的變化發生了,樂團的聲音完全不同了,變得更加通透明亮,他非常非常詫異,太起頭來,看見Furtwangler出現在排練廳的門口。由此可見Furtwangler對於樂團的魔力,他已經不僅僅是一位指揮,指導着柏林愛樂在藝術上的前進,而更是一位用目光與眼神與樂團在精神上交流的支柱。納粹掌權以後,整個德國都面臨著災難,Furtwangler也不能夠例外,早先他接收了一個官方職務,但是因為Paul Hindemith被納粹禁演,他毅然辭去了一切的職務。從那以後,戰爭期間他名義上不再是柏林愛樂的指揮。但是不久,他又重新開始執掌樂團。他保護了一些猶太音樂家,並且保障了樂團成員的生活,一些老團員在片中回憶起這些情況。他從來沒有加入納粹黨,但是在一些情況下他也不得不為納粹演奏。戰爭的最後一年他逃到了瑞士,直到1947年回來。一位樂團老成員回憶起1954年Furtwangler去世的時候,他們正在和Celibidache在泰坦大廳排練,聽到這個消息,大家都呆住了,痛苦不堪。有的人馬上表示,他(Furtwangler)不在了,他再也不想從事音樂了,從明天開始他做一些和音樂無關的事情。由此可見富老對樂隊成員來說,不僅僅是一位指揮家,更是他們精神的支柱之一。之後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了解了,Herbert von Karajan執棒35年,帶領柏林愛樂經歷了另一個黃金時期,直到他逝世前。之後是Claudio […]
Month: January 2005
聽聞雜記(2005年1月18日) 很久沒有寫東西了,最近適逢考期和寒假回家。其實這段時間還是聽了、看了不少東西的,在此信手隨便瞎寫一些吧。 最近看了兩本書,一本是葉永烈寫的馬思聰先生的傳記。該書是199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次偶然在北大的周末文化市場上找到。書寫得比較通俗,就和小說似的,看起來很順暢。馬思聰先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成名的小提琴家了,早年留學法國,曾就讀於巴黎音樂學院,回國後作為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成名,在廣東私立音樂學院(任院長)、中央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任教,抗戰期間輾轉華南,后在重慶勵志交響樂團等樂團人指揮。據作者所說,馬先生在重慶以及以後在上海期間與李凌、喬冠華等共產黨人士熟悉,之後認識了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後期,馬先生似乎對當時的時局不滿,而和共產黨關係密切,於是後來他從香港到北京參加了第一次政協會議。1949年以後他擔任了中央音樂學院的挂名“院長”(院務由呂驥等中共黨員負責)。儘管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但是從1950年起的十年是馬思聰獲得最多榮譽的時期,作為中國的音樂大使參加了很多國際活動,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擔任了Chopin比賽的評委,並在賽前給傅聰一定的指導。之後和David Oistrakh以及Zimbalist一起擔任了Tchaikovsky比賽的評委團主席,並指導了參賽的劉詩昆。文化大革命中,馬思聰受到很大的衝擊,忍受着非人的虐待,最終終於偷渡至香港併到美國政治避難,該事件也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據作者說周恩來把此列為他一生中很遺憾的兩件事情之一。文革結束后他一些渴望回國,但是受到種種問題的干擾,最終未能如願。傳記本身並不是很深刻,文革以前的部分作者不斷渲染馬先生和共產黨的關係密切,之後話鋒一轉開始敘述馬先生的悲慘遭遇,我覺得明顯看出作者言而未盡,固然有所矛盾。但是此書讓我了解了一位中國的音樂家。馬先生的作品我聽過不多,《思鄉曲》自然是有所耳聞的了,我覺得是一首結構上相當成熟的小提琴小品曲,旋律優美。還聽過一次他的《山林之歌》,我覺得堪稱中國管弦樂作品的典範。馬先生的作品涵蓋廣泛,除了小提琴曲之外,還有室內樂、練習曲、歌劇、交響曲,當然還有一些應景作品,比如少先隊隊歌等等。從作品和藝術成就來說,他絕不在三位“人民”作曲家(聶耳、冼星海、施光南)之下。而他一生遭遇坎坷,歷經了成就、辛苦與磨難,點點滴滴折射出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 還有一本書就是Bach的傳記《巴赫:世人稱頌的樂長》(上海譯文出版社)。這本小書本來就是為了青少年寫的,比較通俗易懂,而且確實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原來看過一些學術性的Bach傳記著作,比較之下,認為該書敘述比較準確,真實地反映出了一個作為虔誠的新教徒而後才使音樂家的Bach。該書值得向入門者推薦。 另外看了兩部紀錄片,一部是《Pablo Casals: El Cant Del Ocells》,據片上說翻譯作“白鳥之歌”,是一周Casals喜愛的安可曲的名字,我不懂西班牙文,故無從考證,不過似乎天鵝在日語里寫作“白鳥”,也許也可譯作“天鵝之歌”?這部影片全部用第一人稱敘述(敘述着扮作Casals或其父母、朋友,並採訪了一些親友),又一些演員表演了他一生中的片斷,並夾雜了Casals生活和演出的老錄像。原來也看過一本Casals的自述性傳記。Casals在大提琴上的不朽成就人人皆知,而我認為該片突出了其作為一個信仰民主、扶持人道的人權鬥士的堅強毅力和傑出人格。Casals不僅僅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也是時代中永遠的英雄,他用他的琴弓和指揮棒戰鬥,為世界上無數人帶去了光明和希望。如今為了商業的藝術家悄然增多,而這樣的鬥士也愈加離我們而去了。 還有一位音樂家,雖然並沒有Casals這樣讓後人高山仰止,但是也以自己傑出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質幫扶了許多的人,那就是Issac Stern。對了!我看的這部影片就是《From Mao To Mozart: Issac Ste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