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期給學生做的一個presentation,因為想到一個idea,就是把artist talk的範圍擴大一些,讓他們不一定要找一個攝影師並且介紹其作品,也可以找一個和課程相關的題目。因此我以這個presentation作為範例例子,這是攝影器材與一類攝影題材的發展歷程。 這個題目不太容易選取,Leica這裡也不是單指徠卡,而是泛指各種旁軸相機相機。而徠卡所應用的攝影範圍,比較準確的說應該是快照(snapshot)。Snapshot一般來說認為是一種拍攝手法而不算是一種攝影分類。以現在的攝影器材性能,快照不算是什麼驚奇的事情,但是在攝影的早年,很多相機就是專門為快照而設計的,比如輕便的35mm相機,以及Speed Graphic這樣的4×5 field camera。應用快照的攝影類別常見有三個,一是紀念照,二是報道攝影(Photojournalism),第三個就是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這裡主要是講后兩者,但它們比較難分開,常常是有重疊的,從中文來說,可以以紀實性攝影涵蓋之。 一開始介紹了Leica相機的歷史和特點,之後介紹了三位徠卡攝影師的作品。前兩位是Henry Cartier-Bresson和Robert Capa,這兩位也就不需敷述了。比較驚奇的是準備的過程中找到了很多Sebastião Salgado(薩爾加多)的片子。他是很典型的一位concerned photography,以深入的報道和衝擊力強的畫面著稱。Salgado現在大約已經不用Leica而用SLR,但是如今單反仍然是在踐行當初徠卡輕便快捷的快照風格。 順便談一下卡帕的相機。很多人誤解他為Leica攝影師,但是他是用Contax的。諾曼底登錄他應該只帶了Contax,而在二戰的其他戰場他也提到過帶着Rolleiflex。可能不少人一位他是徠卡攝影師是因為唐師曾的書。但是在印度支那戰爭中,他使用的是一台Contax IIa和一台Nikon S相機。在Contax IIa裡面裝的是黑白膠捲,Nikon S裡面是彩色膠捲,他交替得拍。這台Nikon S在2004年尼康歷史協會(Nikon […]
Author: 陳 陽
Photokina 2008堪稱一次盛會,許多廠家都發布了重要的新機器。Rollei在Photokina上發布了很多新膠片,或是因為數碼盛行的緣故,這個信息我今天才留意到。現在總結編譯一些相關信息。 首先匯總一下我所了解的膠片生產的情況。世界上還生產膠片的地方大約有歐洲、美國、日本、中國。美國Kodak還在產,日本有Fujifilm。Kodak公司常常做出一些讓人奇怪的決策,雖然還發布了一些新膠片,但其總體膠片市場在縮小,說不定什麼時候要停掉的,很多令人懷念的產品,比如Technical Pan、AZO相紙都已經消失了(Kodak相紙全線停產了)。Fujifilm對膠片有很強的信心,仍然在發布新的膠片相機和膠捲,短期內應該沒有停產的打算。中國有公元、樂凱和上海。 歐洲的情況比較複雜,在英國有Ilford(破產後在Harman旗下,Harman還永有Kentmere,其生產相紙),法國有Bergger,捷克有Foma。匈牙利的Forte已經停產了,非常可惜。在克羅地亞有Fotokemika以Efke的牌子生產一些Adox工藝的膠片。Adox是德國老牌膠片廠家,首先發明了薄乳劑膠片,又運用兩個反光暈層提高了分辨率。其1960年代被Agfa和Kodak追上,后停止生產,其專利和技術被賣給Fotokemika。2002年Fotokemika改名為Adox Berlin。因此如今以Adox 50年代工藝生產的膠片,Adox CHS和Efke是一樣的。Adox還有CMS,20度,是現在感光度最低、顆粒最小的膠片,不是克羅地亞產的。Adox Ortho 25和Rollei牌子的一樣,都是ORWO/Filmotech生產的。值得一提的是,Adox繼承了Agfa的相紙,比如令人懷念的MCC等。歐洲還有一家很獨特的公司,叫SPUR(Speed Photography + Ultrahigh Resolution),他們研究極高分辨率的膠片。上面提及的Adox CMS 20就是SPUR Orthopan,SPUR為其研製了一種特殊的顯影液SPUR Nanospeed,在Adox叫Adotech […]
二、信心的律法 從前面的論述,我們看到道德的律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道德律只能讓人知罪,並且令人到耶穌面前,通過信耶穌方能得救。於是羅馬書中就提到第二個律,就是信律,或者叫做信心的律法。羅馬書對因信稱義最歸納的闡述,在3章22-28節,“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着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既是這樣,哪裡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嗎?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這裡談到人如何得救,就是“信主之法”,直接翻譯過來就是信心的律法(若不能閱讀希臘文可以從英文版得到一個印證KJV: by the law of the faith)。這裡說的“立功之法”,指的是通過遵行道德的律法。在羅馬書第2-3章所列舉的種種道理和事實,都說明了“立功之法”無力對付罪,人只有另尋“信主之法”方能夠得救。 以弗所書第二章9-10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基督徒常說“救恩”,因為在罪面前,人是沒有能力脫離的,(加爾文五要點中所提及的完全無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既人類由於亞當的墮落而無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靈性上的善事),也就是我們之前所提到的道德律的有限功用。因此,人可以從罪惡死路中得救脫離,完全是神的恩典,是因神“豐富的憐憫”和祂“愛我們的大愛(弗2:4)”。以弗所書裡面提到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個救恩是神給人預備的,“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揀選了我們(弗1:4)”。這個恩典可以看作是從天而降的,是一個從上而下的過程。那麼這個恩典將臨到誰呢?從神永恆的旨意來看,是神在萬世以前“因愛我們,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弗1:5)”。但是從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並不完全知道神的揀選,因此我們要積極的回應,去接受這樣的救恩,也就是所謂“因着信”,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這樣當神的恩典降下,我們以信心接受的時候,救贖的工作就在我們心中開始了。所以希伯來書11章6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上述所引以弗所書經文提到因信稱義,並特特地提到,“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唐崇榮牧師說過,“信心不過是像伸出來的手,就是乞丐求憐憫的手,然後上帝把恩典放在我的手上,我藉着我的信,領受了救恩。”當我們因着信得到救恩的時候,彷彿我們是主動的,因為我們信了。但是若不是有人給乞丐食物,乞丐伸出的手能夠有何功用呢?若是沒有神預備的救恩,那我們的信能夠得到什麼果效呢?因此,在救恩上,人彷彿是主動的,但其實是神完全的恩典,就是人的信心,也是神所預備在人心中的,這就是羅馬書第一章17節所提到的“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因此宗教改革的時候,人們找回聖經的真理,提出了五點改教精神,就是第一、sola Scriptura,唯獨聖經,我們對信仰的一切正確認識都是以聖經為根據的。第二、sola gratia,唯獨恩典,也就是以弗所書里說的“本乎恩”,並不是出於我們自己,也不是出於行為。第三、sola fide,神預備了恩典,憑着行為不能領受,並不是奉獻錢財,或是每周聚會,或是樂善好施可以領受這個恩典,也不是在某人看來是一個好信徒就能領受,唯獨在心裡憑着信心才能領受。第四、sola Christos,唯獨基督是我們的救主,救恩是基督成全的,我們要信靠的,也就是基督,唯獨信靠祂,我們才能得到救恩。第五、sol eDeo gloria,唯獨神是配得榮耀的,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羅11:36)”。這五個唯獨是對因信稱義的真理非常好的概括,願我們都能敞開心憑着信心去領受神所預備的救恩,信耶穌得永生,“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羅11:36)” […]
去年11月在亞百組帶羅馬書總結,借用王西門牧師講過的題目《羅馬書中的幾個律》。根據錄音整理如下: (《羅馬書》早期抄本,現藏Chester Betty博物館) 現在我們來總結羅馬書中的道理。羅馬書是非常重要的一份書信,因為在羅馬書里,保羅對基督信仰的要義進行了最清晰的闡述,就是神的救贖如何臨到人,人如何得以脫離罪、如何稱義、如何走成聖的道路。在這本書中,保羅講舊約聖經、耶穌的教導以及聖靈給他的其實做了一個總結,所以從羅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非常豐富、扼要的聖經真理。從歷史來看,改教時期的重要人物都是通過羅馬書直接發現了聖經的真理。馬丁·路德從羅馬書中重新發現了因信稱義的真理。加爾文最重要的一本書是《基督教要義》,另外他也寫過《羅馬書註釋》。據說歷史上羅馬書解經的著作超過了聖經其他書卷解經書的總和。由此可見,羅馬書是非常深奧並且意義重大的一卷書信。在此我們試圖使用一個題目來總結羅馬書的要道,就是“羅馬書中的幾個律”。 有人說,耶穌基督降生在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時間和地點。從地點來看,他降生在當時羅馬帝國的加利利,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國。當時那塊地方屬於羅馬,在此之前希臘帝國曾經統治過這個地方。耶穌基督在此降生,其文化背景是承接了猶太人的宗教、希臘人的智慧和羅馬人的律法。猶太人是神的選民,神將自己啟示給他們,使得他們稱為世界上所有民族中唯一對神有正確認識的民族。而希臘的哲學家曾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智慧。羅馬帝國征服了希臘,但是從文化上說他們卻是被希臘的文化所折服。當耶穌基督在那個地方降生,祂將面對的是人類最高的智慧,並且將以神的智慧超越這一切。羅馬帝國幅員遼闊,並且能夠維持很長時間的通知,羅馬人認為其律法系統是十分先進的,他們甚至認為通過這些律法,能夠實現公平、公義的統治。當保羅給羅馬人寫這封書信的時候,他是站在猶太人的宗教根基之上,面對希臘的智慧,並且要以律法的角度來闡明許多問題。因此羅馬書中有很複雜的邏輯,我們需要反覆思考。 一、道德的律法 因為律法在羅馬書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就以“羅馬書中的幾個律”這個題目來總結這卷書信。我們現在所講的律,或者說英文的Law,並不是指世界上的法律。中文聖經把law翻譯為律法,正好和世界上的法律有一個區別。我們所講的律法,一般專指聖經中的律法,狹義的講,就是神在西乃山上通過摩西啟示給以色列民的律法。從這個角度來說,聖經中的律法指的就是我們所要談的第一個律:道德的律法。 道德的律法通過摩西傳給了猶太人。在猶太人以外被稱為外邦人,是沒有直接領受神的啟示的,是“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2:12)”。有些人猶太人並不了解律法的真義,反而驕傲,認為他們是命定得救的,因而看不起外邦人。道德的律法,主要記載在聖經的前五本書,被稱為摩西五經,也叫做律法書。從出埃及記第二十章神藉摩西傳的十條誡命,到各種獻祭的規條,以及帳幕和約櫃的建造,甚至以色列民各個支派的安置,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 外邦人並沒有以神啟示的方式得到道德的律法,但是羅馬書第一、二章告訴我們,神將“普遍啟示”賜給每一個人。羅馬書一章19-20節說,“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這是關於普遍啟示非常重要的一節聖經,神的普遍啟示已經顯明在每一個人的心裡,並且透過神所創造的這個世界,我們就明明可知神的存在。對於堅稱沒有神的人,聖經中說,“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羅1:21)”。因此並不是神沒有向人顯明,乃是人無知的心昏暗,故意不接受神的啟示。關於道德律法的啟示,在羅馬書第二章有詳細的論述:“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2:14-15)”。這個是非之心也就是平時所俗稱的良心。研究人類的學者常常會碰到這樣一個問題,道德是如何起源的?為何世界上的各個民族都有類似的道德規範?例如兇殺姦淫在絕大多數地方都是禁止的,而助人扶弱卻總是被提倡的。若是按照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何能夠“進化”出與此規則恰恰相反的道德?良心的普遍存在,正是神放在人們心中的。人是按照神的形象照的,神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的本體,因此有神的形象的人也就有了道德性。 良心是從神而來,但是在人犯罪之後,已經虧缺了神的榮耀。我們每一個罪人,雖然還有神的形象,但是已經不完全是神的形象了。良心也不再是“無虧的良心”,良心的功用不再完全,使得我們雖然憑良心能夠知道一些事情是不合神的心意的,卻不可能通過憑良心行事達到完全的地步。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雖然願意憑着良心行事,但是總是會有所虧欠,有時做了“對不起良心的事情”。 因此,道德的律法有這兩種的形式,一是對於猶太人神通過摩西曉諭的明文的律法,二是對於外邦人神已經放在每個人心中的是非之心,但是因為人的犯罪,良心的功用已經不完全。道德律的功用,主要有一下幾點。第一是告訴人所當行的道路。“你們要遵我的典章,守我的律例,按此而行。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所以,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利18:4-5)”這節聖經顯示了道德律法在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因為遵行律法,人才得以“活着”。 第二點是律法叫人知罪。“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3:20)”,“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羅5:20)”,“這樣,我們可說什麼呢?律法是罪嗎?斷乎不是。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非律法說,不可起貪心。我就不知何為貪心。(羅7:7)”。我們照相的時候,曝光之後,底片上已經有了影像,但是並沒有被顯示出來,因此背稱為潛影(Latent Image)。只有經過顯影液的處理,潛影才變為我們所可見的影像。律法就如同罪的顯影液,人已經犯罪了,但是若是沒有律法,就不知何為罪。唯有經過律法的處理,罪才被顯明出來。保羅說,“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若是沒有律法,犯罪了也沒有被懲罰的後果,若沒有良心,人殺人也不會自責,行不義也不知;罪便不是罪了。因此羅馬書告訴我們,道德的律法重要的功用是使人知罪。 道德的律法的第三個功用是向我們顯明犯罪的後果。“然而罪趁着機會,就藉著誡命叫諸般的貪心在我裡頭發動。因為沒有律法罪是死的。我以前沒有律法是活着的,但是誡命來到,罪又活了,我就死了。那本來叫人活的誡命,反倒叫我死。因為罪趁着機會,就藉著誡命引誘我,並且殺了我。這樣看來,律法是聖潔的,誡命也是聖潔,公義,良善的。既然如此,那良善的是叫我死嗎?斷乎不是。叫我死的乃是罪。但罪藉著那良善的叫我死,就顯出真是罪。叫罪因着誡命更顯出是惡極了。(羅7:8-13)”人人都反了罪,但是若是沒有律法,罪沒有當負的代價,罪人在沒有律法的時候都仍是或者的。此時罪雖然是罪,但是並沒有代給人犯罪的後果,因此罪彷彿是死的。而律法來到,人要因着犯罪而收到刑罰,罪的後果顯明出來,如此原先彷彿是死了的罪現在“又活了”,而犯罪的人就因律法的審判要受死的報應,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因此律法不僅叫人知道什麼是罪,也讓人知道犯罪的後果。罪的後果主要有兩點,一是咒詛,“經上記着,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加3:10)”,“(耶和華說,)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5)”。因此,罪可能給我們在今世帶來咒詛,或是給家人帶來咒詛。另一點就是死亡,“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1:15)”。 最後一點是讓人歸向基督。“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加3:24)”。律法本身雖然沒有可以使我們稱義的功用,我們不可能因為行律法而在神面前稱義,但是律法有這樣一個功用,就是使我們知道罪,從而帶我們到基督那裡,使得我們因為信耶穌而得以稱義。 因此,道德的律法有叫指示人的道路、使人知罪、且知道罪的後果,並且帶領人歸向基督的功用,但是律法並沒有使人稱義的功用。羅馬書第二、三章,論述了無論是直接領受律法的猶太人,還是存有是非之心的外邦人,“都在罪惡之下(羅3:9)”。“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氣。滿口是咒罵苦毒。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他們眼中不怕神。(羅3:10-18)”。猶太人以律法為驕傲,但是律法並沒有叫他們得救,反而他們因為這樣的驕傲不能來到主耶穌面前,從而喪失了唯一的救恩,走在可憐的光景中。保羅就曾經為猶太人憂傷,“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2-3)”因為人知罪,但是靠着自己是不能夠勝過最的,於是雖然知罪仍然在罪的毒鉤之下,並沒有辦法自己努力而得救。人領受了律法,也按照道德的規範編排了法律,但是我們仍然看到在這個世界上有無數不義的事情,諸如羅馬書第1章所說,“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作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或作被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羅1:29-31)”。這些事情在保羅的時代有,在現今的時代仍然有,甚至更多了。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立志於社會的改良,以最美好之願望提出種種設想並為之奮鬥,但是人類總體的道德水準並沒有上升,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已經下降了。 (待續)
按:這是宋尚節博士1937年5月5日在上海南門清心堂的一篇講道,收錄於該堂編印的小冊子《黑門甘露》。宋博士用寓意解經的方法,發現了以賽亞書35章1-10節和使徒行傳1-10章的聯繫,十分巧妙。錄入過程中,標點符號略有改正。感謝思涵姊妹協助校對。 (Pietro de Cortona,司提反被石頭打死(徒7:54-60),1660,現藏聖彼得堡Hermitage博物館) 賜福如雨下,福雨我等必須要,真神仁愛由天降下,大雨是從我禱告。(奮興短歌集25首) 感謝神,這幾天我們有這麼大的聚會,第一天講十字架與寶血,第二天講重生,第三天講成聖,今天(第四天)要講聖靈充滿。這個要緊的題目,我已在各地方講過多次,打開總是根據使徒行傳第二章,今天要根據以賽亞書三十五章講,這章聖經真是奇妙,它所預言的,恰在五旬節時應驗了,這章聖經共有十節,以我看,恰如使徒行傳頭十章。願主幫助我們,使我們今晚查這十節聖經,對照使徒行傳一至十章,能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被聖靈充滿。 請念第一節:“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這裡形容三種土地,(一)曠野之地,(二)乾旱之地,(三)沙漠之地。什麼是曠野呢?曠野是無人耕種荒蕪凄涼之處。今天晚上有許多人的心像曠野一樣,不能給人耕種,犯罪作惡成為荒蕪。什麼是乾旱之地呢?乾旱就是久旱未雨之地。我們許多人的心,如乾旱地,無靈雨滋潤,以致過着枯燥、乏味、失望的生活。什麼是沙漠之地呢?沙漠是亂石飛塵之處。許多人心若沙漠,醉生夢死,吸煙醉酒,跳舞、打牌,過着花天酒地如沙漠的生活。親愛的弟兄姐妹,你的心是像這三種情形嗎?請聽以賽亞所報告的好消息,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親愛的弟兄姐妹,雖然你的心極苦悶,神必使你歡喜,像開玫瑰花一樣。神的靈若充滿我們,我們中間必有極大的歡呼和快樂。今天晚上我們要求神的靈充滿我們。你看使徒行傳第一章,使徒們等候渴慕聖靈,有一百二十人在一間樓房,竭力地、懇切地、同心合意地禱告,他們追求了十天,靈性大奮興,福雨大降。我們若像他們那樣渴慕,也必能得着呀!可惜我們沒有渴慕的心,冷冷淡淡,心中有罪,驕傲妒嫉,以致靈恩不能沛降。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渴慕聖靈吧!(唱歌) 請念第二節:“必開花繁盛,樂上加樂,而且歡呼,利巴嫩的榮耀,並迦密與沙侖的華美,必賜給它,人必看見耶和華的榮耀,我們神的華美。”這節聖經真寶貝,這裡說開花繁盛,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如同開花一樣,可惜有許多人像枯草一樣不能開花,醉不開花,不回說造救人的話、說方言、唱讚美歌,反用口罵人、批評人。筆不開花,寫淫穢文章害人,不會文字佈道救人。眼不開花,不看聖經去戲院看戲、看電影。耳不開花,去聽不良的言語,不會聽神的聲音。手不開話,用手去打人,犯罪,不會去救人。腳不開花,去走跳舞場的路,不走禮拜堂的路。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他們真如開花一樣,你看使徒行傳第二章,使徒被聖靈充滿,他們是何等奮興、何等快樂、何等榮耀,一天有十五國的人來看他們,你看他們何等有能力,一天能領三千人信主,結果累累,大榮神名,可惜我們許多人未得着聖靈的充滿,或假被聖靈充滿,或被邪靈充滿,以致大辱神名,有許多人倒在地上滾來滾去,外人看見我們是瘋狂了。有許多人只重外面,不重內心,沒有結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的果子來。求神今天晚上叫我們真被聖靈充滿,完全成聖,滿有能力,一彰神榮,二穿軍裝,為主打勝仗。上海是罪惡地方,魔鬼的勢力特別大,我們若沒有聖靈的能力,是一定失敗的! 請念第三節:“你們要使軟弱的手堅壯,無力的膝穩固。”真的,一個有聖靈能力的人,他的手必堅壯,膝必穩固。你看使徒行傳那個生來瘸腿的人,天天被人抬來放在聖殿門口,彼得有聖靈的能力,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來,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就強壯了。現在許多人的手沒有能力,許多人的腳如瘸子一樣,這是什麼緣故呢?就是沒有被聖靈充滿,各位,你被聖靈充滿嗎,為何不求呢?(唱歌) 請念第四節:“對膽怯的人說,你們要剛強,不要懼怕。看哪,你們的神,必來報仇,必來施行極大的報應,祂必來拯救你們。”一個人被聖靈充滿,就有膽量不怕死,不怕人打,不怕魔鬼攻擊。你看使徒行傳第四章彼得、約翰他們站在審判官面前,能夠大膽地傳道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可惜有許多人沒有膽量,不能為耶穌作見證,被人一推就倒,一打即退,一經逼迫就灰心,一遇難處就跌倒。各位親愛的弟兄姐妹,你有膽量嗎?如果沒有為何不求聖靈充滿你們,使你們有膽量呢?(唱歌) 請念第五節:“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他的靈眼開了,靈耳明了,不會給人欺,受人迷惑,使徒行傳第五章記載亞拿尼亞夫婦,他們欺騙彼得,彼得被聖靈充滿就知道他們的詭詐,而沒有受他們的騙。各位弟兄姐妹,我們在這欺偽的時代,真需要聖靈的充滿,站得住,打不倒騙不去。現在有許多假的道理出來,如真耶穌教會啦,安息日會啦,摩登派的道理啦!我們怎能認得是假的呢?必須被聖靈充滿,靈眼開了,才能看得清楚。今天晚上我們求聖靈充滿,開我們的眼睛。(一)叫我們彰顯神的榮耀,(二)穿上神所賜的全副軍裝,(三)為主打勝仗。(唱歌) 請念第六節:“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啊!真稀奇!啞巴怎能唱歌呢!曠野怎能有水呢!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正是這樣,素來啞巴不會說話,竟能唱哈利路亞讚美主,瘸子竟能行走,勝過一切的阻礙。我們看使徒行傳第六章,教會起了紛爭,寡婦發怨言,使徒們被聖靈充滿,辦事大有智慧,他們選出七個執事,管理教會事務,勝過一切困難。司提反大有靈力,雖然受迫殉道,但他面貌如同天使,至死盡忠。前不久我走某處領會八天,也遇着許多困難。那裡教會的幾個無神派教員大為反對,勾結多人,聯合政府,不許我們開會講道,政府派警察來干涉我們。我們憑禱告靠神的能力勝過他們,結果反對我們的也受感動信主。各位親愛的弟兄姐妹,不要灰心失望,只要你被聖靈充滿,必能戰勝一切困難,無論是魔鬼的陷害,人們的逼迫,其他的阻擋,靠主能力都能勝過。願我們每個人都追求被聖靈充滿。(唱歌) 請念第七節:“發光的沙,要變為水地,乾渴之地,要變為泉源,在野狗躺卧之地必有青草蘆葦和蒲草。”這節聖經告訴我們,在失望的環境中不要失望,只要你是聖靈充滿的人,就能勝過一切失望的事。使徒行傳第七章說,司提反傳福音受逼迫,被人用石頭打死,他看見天開了,看見主耶穌站在神的右邊,他為仇敵禱告,至死盡忠,至死不變,至死不失望。各位弟兄姐妹!若聖靈充滿你,你也必如此。不久前我在興華講道,可容三千人的禮拜堂水泄不通。當散會時,有一小孩擠死。我們懇切禱告,終於死人活了!感謝主,靠主能力戰勝一切困難!可惜我們許多人灰心、失望,求神聖靈充滿我們,使我們能得勝一切困難,至死不失望。(一)顯神容。(二)穿軍裝。(三)打勝仗。(四)跑天路。(唱歌) 請念第八節:“在那裡必有一條大道,稱為聖路,污穢人不得經過,必專為贖民行走,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至失迷。”感謝主這條大道,行路的人雖愚昧,但不會失迷。使徒行傳第八章腓利傳道,神引導他的路不會錯。他本來在該撒利亞做大牧師,神叫他王曠野去。呀!曠野是何等寂寞啊!但他順服神,終於行曠野之路,稀奇啊!在曠野遇着了太監,從此可知道神引導的路是不會錯的呀!親愛的弟兄姐妹,你肯順服走神的道路嗎?神教你走曠野之路,你肯走嗎?須要記得神所引的路是苦中有甜呀!求聖靈充滿我們,叫我們能跑天路。(唱歌) 請念第九節:“在那裡必沒有獅子,猛獸也不登這路,在那裡都遇不見,只有贖民在那裡行走。”在聖潔光明的路上,沒有獅子猛獸,定是平安順利的。使徒行傳第九章神叫亞拿尼亞去見掃羅,掃羅如同獅子一樣,亞拿尼亞似乎不敢去,但他遵主命令終於去了。奇妙!他去見掃羅,老虎卻變成馴良的保羅了!親愛的弟兄姐妹!你若被聖靈充滿,肯行在主的聖路上,必不遇見凶獅猛獸啊!有許多人行在罪惡中都被獅子咬死了。親愛的弟兄姐妹!你現在是行聖路嗎? 請念第十節:“並且耶和華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着歡喜快樂,憂愁嘆息盡都逃避。”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他跑天路愈跑愈高興,愈過愈快樂,終於至錫安快樂地方。使徒行傳第十章彼得蒙神差遣到了哥尼流家裡,向他全家講道,靈恩大降,得着永遠快樂。前不久我在福建北方領會,那地方土匪很多,行人非常危險。我蒙神特別保護,沒有遇難,真是神引導我走平安的路。感謝主,哈利路亞! 讚美主!這一章聖經告訴我們,被聖靈充滿是何等重要,惟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慕聖靈的充滿。現在我們再看一處聖經,告訴我們怎樣能得聖靈充滿。 請念以賽亞書第三章十六至廿六節:“耶和華又說,因為錫安的女子狂傲……”這一段聖經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被聖靈充滿,必須對世界完全死了,虛榮心完全死了,貪名利的心完全死了,才能被聖靈充滿。假若我們仍貪世界,好虛榮,愛名利,聖靈就不能充滿我們! […]
約翰福音12章1-8節:“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里復活之處。有人在那裡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馬利亞就拿着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說,這香膏為什麼不賣三十兩銀子周濟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挂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着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耶穌說,由她吧,她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西門家宴會,提香(Titian),油彩‧畫布, 117*178cm,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畫廊 (路加福音11:38-42。天主教會認為伯大尼的馬利亞(Mary of Bethany)、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和路加福音11章所提及的無名婦人是同一個人。此說法源於教宗格利高里一世(Pope Gregory I)591年的一篇證道,但是並沒有聖經根據。更正教普遍認為這是三個不同的人。 ) 伯大尼的馬利亞用真哪噠香膏膏主耶穌,是聖經中的一件美事。儘管有猶大和其他門徒的不解和反對,耶穌卻充分肯定了這一件事情,祂說,“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作個紀念。(太26:11-12)”。 如今,當我們紀念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思想和效法到馬利亞對主全然的愛,將最貴重的拜上獻給主。同樣,我們思想這一事情的時候,我們也要問這樣一個問題,馬利亞這麼大的愛是從哪裡來的? 愛是不是有原因的,作為一個世俗的話題難有定論。網絡上有人認為人生來應該愛國,又有人認為愛國是以國家愛人為前提的。這個政治問題超乎本文的內容,但是相信同樣有人會對人為何愛神要提出這樣的疑問,是我們有義務愛神呢,還是因為神先愛我們? 這個問題在聖經裡面是有明確答案的。伯大尼的馬利亞一家,在約翰福音裡面出現是在11章,當拉撒路要死了的時候。約翰介紹馬利亞時說,“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約11:2)”。可見香膏膏主是一件極大的事情,稱為區分這個馬利亞和其他同名人物的重要標籤。有的福音書是按照主題歸納的,但是約翰福音是按照時間順序寫的(時間在約翰福音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連線),拉撒路死而復活發生在馬利亞香膏抹主之前。而第5節說,“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可見這些事情的順序是這樣子的,首先,耶穌素來就愛這一家的人;之後,拉撒路死了,耶穌讓拉撒路死里復活;最後,才是馬利亞香膏抹主。也就是說,耶穌在亘古已先(“素來”)就已經愛我們了,在之後的一個時刻救恩臨到我們,讓我們脫離取死的罪,重生得救與神和好。 這個順序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之所以愛神,並不是我們要愛神,也不是我們因為義務而必須愛神,乃是我們對神極大無比的愛的回應。羅馬書3:10-11說,“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這是聖經中以及其絕對的口氣講明一個絕對的真理,就是人不可能靠着自己尋求神。在蒙恩之前,世人都在罪的轄制之下,無法脫離,也不可能真正的愛神。人的得救是“唯獨恩典(Sola Gratia)”,只有神因祂的慈愛賜給我們救贖恩典(saving grace)就我們脫離罪的轄制,我們才能夠愛神。 使徒約翰在約翰一書中清楚的說明了這個道理,和約翰福音中講述的故事相互印證。“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一4:9-10)”4章19節總結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
蛋白工藝(Albumen Process)是一種古老的攝影工藝,1850年由Louis Désiré Blanquart-Evrard發明,是第一種規模化生產的用於負片印相的相紙。這種工藝在1860-1890年達到高峰,20世紀以後逐漸被淘汰。德國是世界領先的蛋白相紙生產國。有數據表明,1866年,英國消耗了六百萬隻雞蛋用於製造相紙,可見其生產的規模。如今所能見到的19世紀照片,大多數都是蛋白相片。最近在seminar中有同學研究了這種alternative process,使得我們能夠重溫那段歷史。 在這種工藝中,蛋清中的蛋白(albumen)用來將成像所需的化合物固定在紙基上。所用的紙據稱越薄越好。製造這種相紙,需要有兩遍覆膜(coating)。第一次是製造蛋白塗層,其必要的成分是蛋白(egg white)、氯化銨(ammonium chloride)或食鹽、純凈水和28%醋酸(acetic acid)。化學品混合后在冰箱中靜置一周以上,據說時間越長效果越好。第二次覆膜是硝酸銀圖層,必要的成分是硝酸銀(silver nitrate)和純凈水,也可以加入重鉻酸鉀(potassium dichromate)用以控制反差。覆膜可以用畫筆塗抹,或者是用漂浮(floating)的方法,讓相紙漂浮在溶液上。我們這次用的是第二種方法,做兩次蛋白覆膜,一次硝酸銀覆膜。后測試發現銀粒分佈不均,最大密度很低,效果呈沙粒狀,后做第二次硝酸銀覆膜,效果較好。 硝酸銀覆膜之後,硝酸銀和蛋白塗層中的氯化銨或氯化鈉反應,就產生了氯化銀(silver chloride),在紫外線(Ultraviolet)的作用下,其分解出銀,從而在相紙上產生出影像。現在的相紙屬於顯相紙(developing-out paper, DOP),其中的氯化銀和溴化銀(silver bromide)在感光后並沒有完全分解為銀,而是變為激發的狀態,就是潛影(latent image),需要在顯影液的作用下才能還原為銀。而蛋白相紙屬於印相紙(printing-out paper, […]
介紹中國攝影家的這個系列,進展比想象的緩慢。主要是選擇標準的困難。當然有很多著名中國攝影家,但是很多只是在中國攝影史上有重要地位。我並不是要給學生介紹中國攝影史,他們也不是來學這個的,而是希望能夠帶給他們一些文化上的認識,並且對他們的拍攝有所幫助。 兩周前做了馮建國的攝影作品介紹。他現在的名氣還不足以與之前介紹的兩位相比,但是他對攝影的追求以及創作的風格我還是很欣賞的。特別是學生正在拍攝風光,馮老師的風光作品可以給他們很多幫助。 因為王博的緣故,我和馮老師有過幾面之緣。他可以說是亞當斯攝影路線的忠實實踐者。所謂亞當斯路線,我覺得主要有兩點,一是攝影的觀察力。亞當斯的風光在於對自然本身的捕捉,這就要求其有獨到的眼光,在每日所見之中發掘出令人驚嘆的閃光角落。如果說布勒松更多的在等待時間,亞當斯則在空間上有更多的追尋。如今很多當代攝影藝術,攝影師常常是在構造的藝術效果,而不是去發現自然之美,這是很大的不同。第二是精準的實現力。有一些攝影作品只在乎內容,對於畫質本身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亞當斯是追求極致細節的,並以一整套科學手段來實現。所以亞當斯的攝影理論中,“想象(Visualization)”和“分區曝光法(區域系統,Zone System)”是兩大要點,“想象”把我們的觀察力和最終的作品聯繫起來,而“分區曝光法”建造了從想象到照片的橋樑。 馮老師大約是目前國內對亞當斯路線最忠實的追尋者。國內有兩本很好的亞當斯教材,一本是謝漢俊編譯的《A.亞當斯論攝影》,另一本是馮的《跟亞當斯學攝影》。前者是亞當斯三本書的很好節選翻譯,在技術上很全備,而後者是很好的入門教材,馮老師分享了很多個人的創作經歷,對於入門者是很有幫助的。 如今中國攝影界,主要有兩種風格,一種是現實主義路線,包括亞當斯風格的風光攝影、布勒松風格的紀實攝影,沙龍攝影,以及攝影愛好者喜好惡種種“糖水片”;另一種是當代攝影路線,包括觀念攝影等等。前者多是一些老一輩攝影家,後者以藝術院校畢業的攝影學生為多。其實攝影並不存在某種突變的,對中國攝影界的這種風格化區別,我想可能和特殊年代造成的文化斷層有關。 對於新舊風格,我認為不存在淘汰和替換的關係,而是共同的發展。(很多老的風格,老到極處了就變成當代藝術…)面對一窩蜂的“當代攝影”,馮老師能夠堅持自己的路線,用心創作出好作品,這是我十分佩服的。 隨筆扯了很多,下面是介紹馮老師作品的幻燈片,點擊觀看:
前些日子和張聖智牧師談及福音派神學院面對現代派神學的挑戰的問題。張牧師主張對於一個要服事主的人,面對新派神學要勇於面對,要有所了解,才能夠解決疑惑堅定信徒。末了張牧師送給我一張字條,“神所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心”。 此句出於提摩太後書1:7,“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圖片來自網絡) 這個談話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啟示。在當今的時代,各種思潮泛濫,如何在信仰上堅定的站立,對每一個信徒都是一個挑戰。我們可以選擇保守的防禦,就是迴避那些迷惑人的“道理”,保持一份純正。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特別是對於在信仰上紮根不深的信徒,可以躲去許多仇敵的攻擊。不過這樣只能守不可功,面對已經受到疑惑的人,不一定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甚至可能在交通中使自己受到損害。神讓我們要長大成人,不再是吃奶的嬰孩,不僅可以躲避進攻,還可以抵抗攻擊。 神揀選大衛王,因為他是行事為人都合神心意的人((使徒行傳13:22,保羅在安提阿的會堂講到,“(神)既廢了掃羅,就選立大衛作他們的王。又為他作見證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大衛合神心意的最重要方面是順服,凡事他遵行神的旨意。此外,大衛也是一個勇敢、堅強的人,作為一個牧羊人,在曠野中他會遇到種種困難,面對豺狼的攻擊。正是他經歷過這些攻擊,當他帶領以色列全家的時候,讓他有勇氣去面對和擊敗一切仇敵。 在如今這個世代,做一個信徒好像越來越難。但是我們要堅信一點,就是任何時代都是神在最終掌權,從古到今沒有撒旦的世代,一切都在神的掌控之中。保羅的書信寫給當時的幾個教會,其中有被責備的教會,比如哥林多前書就是一封責備的書信,但是也有受到稱讚的教會。我們注意到羅馬書第一章寫到,“我寫信給你們在羅馬為神所愛,奉召作聖徒的眾人。…第一,我靠着耶穌基督,為你們眾人感謝我的神。因你們的信德傳遍了天下。(羅1:7-8)”。在第一世紀,即使小城鎮和鄉村信徒的的信仰環境可能比較單純,在羅馬的信徒所遇到的挑戰絕對是不下於當今的世代的。羅馬帝國是一個以凱撒為神的國度,出了猶大“特區”,人們必須崇拜凱撒。羅馬是帝國的首都,是政治的中心,也是凱撒崇拜的中心。羅馬帝國征服了希臘,他們吸收了希臘哲學的思想,當時的羅馬城也是一個文化和思想的中心。在這個城市中,還有總總浮華宴樂。因此羅馬的信徒要面對政治、信仰的壓迫,面對世俗情慾的誘惑,面對異端思想的攻擊,可是他們站立得住,因為保羅說他們是“為神所愛”的“聖徒”,他們的“信德傳遍了天下”。 使徒時代羅馬的信徒給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讓我們更加明白,不要膽怯,因為神的恩典是夠用的。面對攻擊,我們不僅可以保守“剛強、仁愛、謹守的心”,不僅可以“作神無瑕疵的兒女”,神更要求我們,我們也可以做到,就是作“明光照耀”,去改變“這彎曲悖謬的世代”。 (腓立比書2:15,(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在和一些攝影教授、學生的交談中,發覺他們對中國攝影的了解很少,但是對一個中國人卻印象十分深刻。這個人穿着毛式服裝(Mao Suit,在中國稱為中山裝)站在許多西方的標誌性建筑前自拍留影。這位華人攝影家叫曾廣智(Tseng Kwong Chi)。 曾廣智的父親是一位國民黨軍官,隨着國民黨軍隊的失利,他一家逃亡到香港。曾廣智1950年出生於香港,十幾歲的時候他們全家又移民到了加拿大。他在巴黎接受了最初的美術教育,1978年到達紐約,1990年離世。因此從背景上說,他是Chinese,又是Canadian, Parisian和New Yorker。 1979年,曾開始了一個項目“當東方遇見西方(East Meets West)”。在這個項目中,這位國民黨軍官的兒子,身着中山裝,胸前掛着名牌,帶着高反射的眼鏡,假扮一位共產黨的高官。開始的時候他使用自拍,在西方著名的建筑前留影。從紐約的世貿中心、布魯克林大橋、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慢慢擴展到大峽谷、好萊塢,以及歐洲的比薩斜塔等西方標緻(sign),他就如同一個突兀的貴賓貿然闖入。 在這些圖片中,曾自身就是一個sign,代表了一個幾乎不為認知的鐵幕給人的唯一印象。當這同一個sign遇見西方世界的標緻,攝影師所期望的那種“不和諧”就產生了。 在這些作品中,曾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好奇的觀光客,一個從陌生國度來的傲慢的大使。他認為,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中美的交流仍然是表面的和官方的,就如同他的鏡面眼鏡。而他自身的形象和這些背景之間的距離感反應了當時仍然籠罩這中國的神秘面紗。他所要表達的,是“西方世界對於亞洲特別是中國的普遍無知”。 (其實曾以中山裝來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徵,本身是反諷意義的事情。中山裝的來源是有一定民族性的。清朝的時候正式的服裝是滿族的,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重新設計正式禮服以清除滿清的影響。一直到1980年代以前,中山裝一直是大陸和台灣公務員的正式服裝,而隨後被西裝迅速取代。但是中山裝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來源並不在此,就如同其名字Mao Suit所表示的,中山裝的民族意義和歷史淵源幾乎完全被淡化了,人們只知道這是毛時代每一個中國大陸男性的着裝。因此這實際上是共產主義中國的一個標緻,當曾的圖片反應出西方人對中國的認知僅限於此時,是否正暗藏着對這種對鐵幕下的“無知”的諷刺?) 幻燈片點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