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他為那設立他的盡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一樣。     摩西和耶穌。摩西是以色列人最偉大的領袖,他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為奴之地,前往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就是迦南美地。以色列人在埃及極度痛苦的時候呼求神,神應允了他們的搞到,就拆遷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在之後以色列的歷史中,他們因為悖逆神,不遵行神的律例典章,就受到管教,國破家亡,被擄到外邦,被羅馬統治,以色列人在這樣的困苦中,他們想到摩西,希望神再興起一位救世主來拯救他們。     申命記是在以色列人即將進入迦南地,摩西去世前所留下的教導,其中有一個應許,”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申18:15)。眾先知也預告說神將興起一人拯救以色列,祂是神的受膏者。施洗約翰來了之後,人們看他有能力,但是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就問他,”他們又問他說,這樣你是誰呢?是以利亞嗎?他說,我不是。是那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約1:21),此處那先知指的就是摩西說像他的那一位。但是施洗約翰並不是那先知,他是那先知的開路先鋒。(以利亞乘坐火車火馬被接升天,瑪拉基先知曾經得到啟示,”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瑪4:5),主耶穌後來告訴我們,”只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馬17:21)。所以施洗約翰不是那先知,也不是以利亞本人,此處以利亞乃象徵著施洗約翰。)     摩西和主耶穌的相像有很多方面,包括他們的生平的許多細節,但是最主要在於他們都是拯救者,都是帶領自己的子民出去,到神所應許更美之地去的人。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移開埃及,到神像他們列祖所應許的迦南美地去。以色列人後來陷入困境,就盼望神再興起一位摩西,帶領他們擺脫外族的統治,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他們等候彌賽亞,到如今還在等候彌賽亞,但是其實這一位彌賽亞已經來臨了,那就是主耶穌。神的作為實在是超乎人所想象的。以色列人只想到在這個世界上的得救,但是神給予的卻是永恆的。以色列人只想到他們要擺脫在世界上的壓迫者,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即使他們脫離了羅馬的統治,只要他們離棄神,他們就會遭受苦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苦難。神曾經帶領祂的子民以色列人出埃及,到祂所應許的迦南地去,當這一位神的受膏者來臨的時候,祂並不是世界上的一個領袖,乃是神的獨生子,祂不僅能行神跡奇事,祂還戰勝了死亡,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都歸給祂;祂不是帶領屬肉體的以色列人,乃是帶領所有靈里的亞伯拉罕的後裔,就是真以色列人,從這個世界上出來,進入神的國度,就是永遠的新天新地里去。主耶穌的作為真是超越摩西,神的國也超過迦南的一切出產。我們如今蒙了這樣的恩惠,真是該何等感恩! 1、”在神的全家”     這節聖經說摩西在神的全家盡忠,此話出於民數記12:7,神說”我的僕人摩西不是這樣。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當時神的全家就是神的選民以色列人,摩西是全體以色列人的領袖。如今,信徒就是真以色列人,以色列全家就是神的教會。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從世界萬族中分別出來,而教會的原意就是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的團體,是由重生的信徒組成。教會是基督的新婦,是基督的身體,是祭司的國度,是真理的柱石,是精金的燈台,是聖靈的殿,也是神的家。基督是教會的頭,祂治理教會,教會也要向著祂,凡是不向著基督的教會,凡是參雜了各種異樣教訓的教會,就不是真教會。唯有遵行聖經真道、以基督為元首的教會,才是有生命的教會,才是神的家。 2、”為設立他的盡忠”     主耶穌是神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聖父所生,從上帝所出的上帝,從光所出的光,從真神所出的真神,是生﹑非造﹑與聖父同體。萬物都是藉著他受造。”(尼西亞信經),神在創世以先就設立了祂。萬物都是藉着祂造的,救恩是從祂而出,將來祂還要乘雲降臨,施行末日的審判。     主耶穌為聖父盡忠,摩西也在神的全家盡忠。神是喜悅我們忠心的。(1)、世界上的事情是神所託付給我們管理的,我們應當忠心。我們在世界上凡事都要忠心而為,不可有詭詐的思想。主耶穌曾經在比喻中誇獎忠心的僕人,”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 25:23)。(2)、我們在教會裡事奉,是神家裡的事情,應該忠心;(3)、無論是世界上的事情,教會裡的事情,信仰的事情,我們忠心都是要向著神忠心,而這才是神所喜悅的。在啟示錄中,主耶穌給士每拿教會的信中寫到,”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 2:10),這是何等寶貴的應許,但願我們都能夠在這個世界上不多的事情上忠心,去得到那豐盛的恩賜。 3:3 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榮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榮。 […]

      本周受弟兄委託,代查希伯來書,從第三章起。為此做了一些預備,也整理出一個文字材料,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開始之前,有一些綜合的體會: 1、 查經不宜過於學術。聖經是一個整體,是神所默示的。聖靈啟示聖經的作者寫成這本書,並不是把這些作者變成寫作機器,而是啟示他們,讓他們用自己的文筆來寫 出神的話。所以這些作者言語的風格是不同的,神保留他們的個性。但是整本聖經是統一的,這卷書信可能偏重某個方面,那捲偏重另一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構成 了神完整的話語。聖經的研究,偏離聖經是神的話語這一原則,將其作為學術文獻看待,無論多麼認真,都是捨本逐末偏離本源的。 2、希伯來書是新約聖經唯一作者不明的書卷。新約已知的八位作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保羅、彼得、雅各、猶大),希伯來書的作者是其中的一位,還是另有一人,歷代學者有很多爭議。(一些學者引用2:3“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 認為作者是沒有見過主耶穌本人的人,我覺得這是不充分的。我不明白希臘文原文,但是從中文一本上來看,這句可以理解為作者站在受書人的角度上說的,就是說 “給我們證實了”,這裡的“我們”不僅包括作者本人,也包括受書人,所以對於受書人而言,這救恩是聽見的人給他們證實的,這聽見的人也包括本書作者。)但 是既然這個事情神沒有向我們顯明,對於信徒而言,也不必過於追究,因為這畢竟無關本書主旨。同樣,希伯來書的受書人、受書地點、寫作時間也都不是很確定, 我們只需要知道受書人是已經信主的人,其餘的都不是重要的了。     希伯來書 第三章 […]

相關內容: http://vivianhuipan.spaces.live.com/blog/cns!CBD159F580C928B2!3966.entry   感謝主!   潘卉姊妹的見證特別給人以鼓勵。這件事情就發生在身邊,因此我願意作個旁證,因為這見證是真的。   去年來到石溪(SUNY Stony Brook)後,就聽一些BME的朋友說他們有一位師姐,對他們特別好。後來又聽他們說師姐生病了,再後來聽說師姐住院了,病得很重,和我說她的情況的那位朋友都很憂傷。   後來有姊妹聽說這件事情,就請教會的同工去為師姐禱告。去年12月初王西門牧師、戴路傳道和門阿姨一起去師姐宿舍,給她講解聖經的道理,並且為她禱告,除偶像,斥責魔鬼的作為。師姐原來是拜佛的,但是那天聖靈在她心中做工,她就願意敞開心門接受主。神奇妙的醫治就這樣來到,她的病立時就好了。   師姐信主以後人生的變化是很大的。病得醫治是一個見證,她生命的改變也是一個見證。人們都有做好人的願望,但是立志行善卻總是離真正的善很遠,因為人人都犯了罪,我們靠著自己不能夠脫離罪,唯有心靠主才能戰勝。師姐信主之後在生命中的改變也讓許多人願意來接受這樣一份信仰。   今年3月2日師姐受洗歸入主的名下。那日她作了她蒙恩的見證,造就了很多信徒,也幫助許多慕道的朋友。一個人拋棄罪惡,魔鬼就不甘心,就要找機會攻擊。師姐在生活中有著美好的見證,主的恩典豐豐富富地臨到她,與此同時,魔鬼也試圖攻擊她。在她畢業論文、她導師對待她的態度等方面,爭戰臨到她。她也感到過軟弱,但是她願意將一切交託給主,雖然曾經有軟弱,但是主讓我們下垂的手重新挺起來,讓我們經過死陰的幽谷卻不怕遭害,因為祂的杖祂的竿都安慰我們。   昨天夜裡師姐還來電話有一些交通,包括一些感到軟弱的事情,以及在一些事情上靈裡的爭戰。另外有一個事情就是她身體似乎沒有被完全醫治。其實教會的弟兄姊妹都為此有些擔心,因為大家不全知道神的心意,擔心這件事情影響她的信心。她也不知道應該是吃藥還是等候神的醫治。   神的心意有時隱藏,我們茫然不知,但是祂的時候一到,一切就都明了。今晚師姐去看病,得到的結果卻是她懷孕了!當所有的醫生沒有辦法醫治她的時候,主能夠醫治她;當所有人認為她不太容易懷孕(因為生病的緣故)的時候,我們看到神的恩典真是超過我們的想像。當我們把一切交託祂的時候,祂不僅給予我們一切所需,而且有餘。   神之所以給師姐這麼大的恩典,因為她真是信靠主,真是一切交託給主。我和師姐有比較多的交通,她心裡對主單純的愛和嚮往都是十分可佩服的。許多人為了世界上的好處而信主,病得醫治就是信靠的最終目的,這樣的信心不是真正的心情,這不是定睛看著主,而還是看著世界。師姐雖然是在疾病中認識主的,但是她一信靠就渴慕聖經的真道,主的話語進入她的心中,讓她知道什麼是最美好的,什麼是應當追求的。她單要主自己,這是主所喜悅的,於是她所需用的一切,主也加倍增添給她。   師姐說要給孩子起名字叫天恩,因為這是天賜的恩惠。感謝主!   我們在這世上都有困難有苦痛,沒有人一生一帆風順,沒有人永不生病。病得醫治將來還可能再生病,沒有人能夠逃脫一死,我們的盼望若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永遠得不著。但是主給我們的應許是在祂永遠的國度裡面,基督徒的盼望是在永生,這是無比美好的。我們舉目向天,就不會被世界纏累,而去奔跑美好的路程。   “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啟5:13)

這個翻譯的後續工作竟然拖延了這麼久,真是沒有想到。後文主要是音樂方面的評論,翻譯出來困難較大,意義不大,所以就作罷了。於是把唱詞翻譯出來,引用的經文根據中文和合本,首次翻譯詩歌體,如有不妥多多指出。 海頓:耶穌基督的十架七言 1、序曲 2、“父啊, 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 他們不曉得。”(路23:34) 天上的父啊, 從禰永恆的寶座看下吧, 親愛的天父啊, 禰的獨生子在為罪人為禰的子民禱告, 聽禰聖子的禱告吧。 啊,我們曾經墮落, 我們的罪孽深沉; 然而為了我們的救贖, 你的聖子流出寶血 羔羊的血啊,不是為仇恨而流, 乃是洗凈一切的罪。 噢,慈愛的天父, […]

做一些翻譯的工作,一直是我的願望。但是總是懶惰纏身,沒有動手。進來增加了一些CD收藏,其中不少說明書是很好的樂史和樂評文章。近期我將選擇一些聖樂相關的文章做一些翻譯。 一下文章翻譯自Sony SK44914的小冊子,作者是Peter Flanders。該作品為Franz Joseph Haydn的The Seven Last Words of Christ,指的是耶穌基督被訂在十字架上所說的七句話。該錄音由Juilliard String Quartet演奏,並且包括聲樂部分。 “大約十五年以前,加的斯(Cádiz,西班牙一城市,譯註)的一位教士請我創作一部器樂作品,關於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言。 “加的斯大教堂有一個習慣,在每年的四旬齋(Lent,復活節前的第四十個星期日,譯註)創作一部清唱劇。該教堂的環境大大的提高了演出的效果。教堂牆、窗戶和柱子都掛上了黑布,盡有穹頂中央垂下的一盞大吊燈驅散了神聖的幽暗。正午的時候,所有的門被關上,音樂聲就響起了。在一個適當的序曲之後,主教走上講堂,頌讀十架七言中的一句,並且就其做一個講演。之後,他走下講台,在聖壇之前跪下。這期間的間隙被音樂所填滿了。之後,主教每次上講台宣講七言中的一句,講完后樂團就演奏一段音樂。 “我的音樂就是遵循這個格式譜寫的。為七言中的每一句譜寫一段長度為10分鐘慢板(Adagio)是相當不容易的。我很快就意識到我很難將自己限定在所分配的時間中。 “這部作品起先是無詞的,按照上述格式寫成。過後我感到應該給其加上歌詞。這樣,一部包括聲樂部分的完整的清唱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七言》由Messrs、Beritkopf和Härtel(世界上最老的音樂作品出版商,1719年成立,譯註)初版發行。這部作品得到了一些經驗豐富的鑒賞家的肯定,因此我也希望它不要為大眾所忽視。 –約瑟夫·海頓 […]

   牧師在慕道班的單張上寫,“受浸是基督徒靈程的‘起步’,不是‘畢業’。”這是關鍵之教訓,天路艱辛,我們務要長存渴慕、追求之心。     浸禮的時候贈與受浸的各學生《荒漠甘泉》一冊,書聖經一言以贈。期許以中國信件的格式寫就,故查詢文理聖經譯本,終得楊格非文理譯本的翻譯為佳。雲,“蓋我等若以起始所有篤信之心堅持至終,則必於基督之恩有分矣”(希伯來書3章14節)。在通行之國語和合譯本中,詞句作“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亦為佳美之翻譯。     詞句為當年受洗之時立福牧師所贈,依稀難忘當日靈命之火熱。曾以詞句做壁紙一張,每日謹思,直至大學更換電腦之時。詞句銘記雖易,篤行實難。世間百般誘惑,起初火熱之心日漸消磨,如離家之浪子,又若飄蕩於曠野茫茫。 歷屬靈之曠野,罪中之生活,今蒙神開啟,更深知詞句之艱深。天主教並東方教會持聖禮七件,洗禮(Baptism,天主教多行抹水禮)可由有神品之人主持,受洗之後仍需行堅振之禮(Confirmation),需由主教(Bishop)主禮,按手於受禮者,祈求聖靈堅固也。基督教(新教,或稱復原教)之中英國國教(聖公會)仍行此禮。新教各教派認為,新約聖經僅承認洗禮與聖餐(Eucharist)兩項聖禮,且聖經中顯示聖禮所象徵信徒會得著之救恩,並非僅透過該禮儀方能得著。聖靈乃神之一位格,聖靈是否降臨乃神之主權,絕非人定之儀禮所能定奪。     昨日PH姊妹曾問及其受浸以先所受至感動是否從聖靈得來。受浸乃水之洗禮,施洗約翰為眾施洗,其雲“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3:11,參路3:16)”。使徒中,有些曾為施洗約翰之門徒(如西門彼得),他們是否都受過約翰之洗並未明確記述。不詳主耶穌是否親自為他們施洗(約4章2節:“其實不是耶穌親自施洗,乃是他的門徒施洗”,但不知使徒是否為耶穌親自施洗),但聖經明確提及, “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徒1:4,5)”。此例可說明使徒受洗之時並為受聖靈,乃是五旬節聖靈方降臨,遂軟弱變為剛強,盡都為主殉道。     由此可見,洗禮與受聖靈並非定然同時發生。王明道先生在教會學校讀書時曾受點水禮,但此時並未得聖靈,後他認定浸水禮方為正禮,故再次受浸禮。其初次受洗之時並未明確信仰,也為認罪悔改,故定然未受聖靈,後受浸之時他已蒙召多時,聖靈在其心中大大做工,故已然受了聖靈。可見聖靈之降臨在於人之悔改並神之主權,與洗禮並無一定之聯繫。 故此洗禮實為認罪悔改重生得救之象徵,但重生與否在於心中是否真信真認罪真悔改;若心中不化洗禮亦為惘然。人之有限與神之無限實有深淵界定不可逾越,故受洗之時所認聖經真道亦乃九牛一毛,需時時跟進每日追求。受洗時未認之罪,蒙神光照顯明於心,亦當再次帶至主前。於此我有深刻之經歷,也願弟兄姊妹共勉,以同行天路同頌主恩。

  上個主日(3月2日)有10位弟兄姊妹受浸歸入主的名下(拍攝了一些洗禮的照片,點擊下圖觀看)。主耶穌曾經說過,“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路15:10)”(此處“也這樣歡喜”指的是主耶穌在這句話前說了一個比喻,一個婦人丟了一塊錢,細細地找終於找到了,於是請朋友鄰舍來,說“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在神的面前我們都是罪人,但是感謝主,我們能夠主的救恩臨到我們,讓我們能夠脫離罪的權勢,折斷死的毒鉤,成為神的兒女。因此我們是多麼蒙福,這些受洗的弟兄姊妹也多麼蒙福。   這批受洗的弟兄姊妹們有好幾位來自校園團契。去年神將校園事工的負擔放在戴路傳道和教會幾位同工的心中,隨後祂帶領盧強弟兄來到我們教會,也召聚我們幾位學生同工來這裡。去年底我們的同工還在思考,在學生事工上投入了很多,為什麼沒有什麼果子呢?如今我們卻看到校園團契結出許多果子了。因為一個人認識神,乃是聖靈的親自做工。時候一到,神就把祂的子民從世界中分別出來。   從外表上看,洗禮是一種禮儀。讓我們分享一節經文,溫習一下洗禮的意義。   “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祂的死嗎?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祂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也要在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祂同活。因為知道基督既從死裡復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祂的主了。祂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祂活是向神活著。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1-10)”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一下幾個含義:   (1)、當我們接受神,認罪悔改決志歸主之後,我們就是在罪上死了,不能在活在罪中。當我們在罪惡中的時候,我們雖然領受神的普遍啟示,在許多人心中存有良心,願意為善,但是靠著我們自己的心志,或者是世界上的說教和宗教,我們無法勝過,正如保羅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7:18)”。保羅也告訴我們,不能以此為藉口,因為我們已經在罪中死了。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2)、我們既然明白靠著自己不能勝過罪,那麼就只有靠著神我們才能勝過。保羅說,“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10)”。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主耶穌是完全的神,祂道成肉身稱為完全的人,祂是唯一一個沒有犯罪的人,但是祂卻替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擔當了“罪的工價”,也就是死。主耶穌不僅死了,而且複活了,祂戰勝了死亡的權勢。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死的毒鉤就是罪。(林前15:55、56)”。因此我們沒明白,我們如果能夠在主耶穌的死和復活上有份,我們就能夠戰勝“纏累我們的罪(來12:1)”。   (3)、因此我們受洗就是要歸入耶穌的死。有的教會施洗的時候說的話是這樣的,“我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給你施洗,歸入基督的死”。這樣我們就“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   (4)、“藉著洗禮歸入死”的目的乃是在“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其結果就是“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因此受洗之後“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2:20)”   但願我們能夠常常思考洗禮的真義,不要將其僅僅看作是一個儀式,乃是在生命中要因著信戰勝老我,時時有“新生的樣式”。

著名Leica專家Erwin Puts的文章(原文鏈接點此觀看),講述了其對旁軸相機未來的擔憂。我一直想翻譯一些他的文章,但是總是懶得動手。今天不知道怎麼就動起手來了。這篇文章說實在的結構有點亂,而且有些句子不容易準確的翻譯過來,因此我用意譯比較多,力求保持其精意。 翻譯沒有徵求Puts先生的許可,所以也希望不要隨便轉載。我是THBanny@xitek或Banny@Leica中文站,源出處是我的博客,地址是http://www.chenyang.net/?p=133) 這篇文章對旁軸相機的未來感到悲觀,認為當前在各個方面旁軸都喪失其優勢了。我本人是不同意其中的觀點的。消滅旁軸相機的呼聲,在膠片單反大發展的時代就有,M機在M4以後差點停產,但是最後還是挺過來了,到20世紀90年代以後又迎來了旁軸的復興。如今,旁軸面對的挑戰當然比以前更大,因為CCD可以直接取景,這樣旁軸的意義就更小了。因此,旁軸可能確實比以前更加危險。 作為使用M相機的攝影師,我的感受是在某些攝影領域,M相機拍攝的幫助以及對攝影時風格的影響目前仍然是沒有其他相機可以匹敵的。如果沒有豐富攝影經驗,沒有深入使用過M相機,這是比較難體會到的。因此從功能上來說,數碼單反暫時還沒有辦法取代M機。同樣,如今的DC也暫時沒有可以達到M機拍攝便利性的。 因此希望Lee先生辭職后Leica公司仍然能夠繼續發展數碼M相機。其在攝影愛好者中贏得新用戶確實如文中所說是很困難的,對於很多題材而言也確實不如DSLR方便,但是其對人文等題材的攝影師仍然很有吸引力。也許Leica只能是走曲高和寡的艱難道路吧,但是其實大眾化的產品總不是最好的。 以下是翻譯的內容: Leica的CEO Steven Lee的解職和他在AP或PMA的訪問沒有關係,而是因為一個簡單事實:2007年第三季度(截止到12月)Leica的營業額從4540萬歐元下降到3820萬歐元,而盈利減半,只有180萬歐元。面對這個業績,很明顯Lee是打了敗戰的。Leica的產品賣得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好,而他希望通過引進一系列新鏡頭來提高銷量的計劃並沒有去的成功。這份業績同樣也表明包括M8在內的Leica產品的銷量並不如早先一些觀察家所預計的那樣樂觀。對與此你可以從LFI雜誌的報道中得到一點線索,其中提到說4/3系統產品的銷量低於預期。 很明顯,Leica是依靠其神秘的魅力而非其業務狀況存貨下來的。幾年以前,Kaufmann先生採納了一種常見的思維,認為Leica可以在兩個領域中生存,一個是M7/MP的膠片世界,另一個是M8的數碼世界。M8的誕生就是這種思路的結果。並且,Kaufmann先生接受了這種商業模式。 但是如今,我們看到的結果是這種思路並不有效:Leica仍然沒有跨過膠片懷舊之情和數碼未來之間的分界線。 一個很基本的問題是,是否有可能改進和發展旁軸取景,讓其適合數碼攝影的世界。 如今我越來月感覺到旁軸這個概念不僅僅是只在一個狹縫市場中生存,面對着數碼領域的競爭者,其市場份額更是逐漸減少。 Leica式的旁軸取景已經處在其實用性的盡頭。一個半個世紀以前產生的概念,沒有經過任何實質性的變革,在如今仍然存在,這本身已經足夠令人驚奇了。從人體工學、品質、工程和價格的角度來看,Leica都已經失敗或者正在走向失敗。在長壽性和聚焦準確性着兩個領域,Leica具有領先地位。但是如今沒有一個人願意買一台具有50年壽命的手動對焦的相機,因為這已經不適合當前攝影的風格。對於當今的攝影師來說,旁軸取景這一概念已經不再是一個有效的手段了。一些死硬分子可能會熱愛M機簡單和簡潔的設計,但是這個群體正在減小。Leica需要新的客戶,Kaufmann先生也認同這一點。新的客戶不需要被傳言是有魔力但其實僅僅是懷舊的產品,他們需要的是在當今的市場仍然有競爭力的相機。 Leica的商業周期總是類似的,任何新產品在其發布初期(這個時間最長2年)的需求很大。隨後,因為初期這些需求得到滿足並且市場不可能擴大,因此市場的飽和就迫使產量下降。Leica如今越來越困難向用戶說明旁軸取景的先進性,以及勸說他們在旁軸上的投資是必須的。最近在PMA上Leica請人們關注兩款在市場上已經存在多年的鏡頭,這說明了Leica對吸引市場已經很絕望。 我很高興我能夠適應如今在產的各種相機,從Hasselblad到Sony、Olympus、Pentax、Canon以及Nikon。我很欣賞這些產品並且驚訝與我所能得到的影像。我仍然經常回到M機,使用他們是一種享受。我相信很多當前的Leica M用戶都有同感。但是這種感覺並不能產生銷量的增加。Leica需要市場中的新用戶才能生存。 […]

很久沒有寫攝影相關的文章了啊。最近我對攝影的思考也在一個平台期。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一段歷程之後得停留一下,才能繼續往前。 人像外拍是中國攝影(包括大陸和台灣)一個特有的現象,人們對拍MM極度熱衷。香港似乎“打龍”(參加沙龍攝影比賽)的氛圍濃一些,拍mm沒有這麼火熱。其實這個是很有意思的社會現象,很多富起來的人買了相機,對攝影又沒有很深認識,不知道應該拍什麼,於是就熱衷於蜂鳥等組織的人像外拍活動。這樣的拍攝作為練手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從影響的意義來看是不足的,我個人不贊成這樣的傾向。攝影人應該有更多對社會對人文的關注,即使是業餘愛好者,也可以勉勵自己找到一個題材,做出些有益的項目來,而長久沉溺於mm人像,實在不是一種正確的攝影觀。 人像外拍是攝影協會很傳統的一個項目,每年秋天都有,06年秋季我們辦的應該叫第七屆水木清華人像攝影活動月。去年(07年)春天又舉行了一次,應該說是第一次春季人像外拍。之前我們都是和水木Photo版合作的,但是06年秋天的活動之後在BBS上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爭議和惡意的攻擊,因此春季人像活動我們就避免在網絡上宣傳,所以也就風平浪靜了很多。 06年秋季的活動包括四個部分,第一是10月29日下午黑光攝影主講的“生活化妝與攝影妝容”講座,這個講座吸引了很多人,特別是女生們;第二個是11月4日晚上人像攝影新秀顏志雄老師的講座,以及隨後的人像外拍動員會;第三是11月5日的人像外拍活動,我記得那天陽光很好,但是掛大風,大家還是堅持完成了外拍,特別感謝模特們的辛苦,那天我們也趕上了清華園06年最後的銀杏,也是有所收穫;最後是人像外拍觀片會,日期應該是11月11日吧,或者在後一個星期六。 這兩個PPT就是在人像講座上放映的。這個講座的人數是我在協會工作期間的最高峰,蒙樓212教室不僅坐滿,過道以及前面的地上都坐滿了人,很是難得。第一個PPT就是介紹顏老師以及我們的活動的,第二個是講座后第二天外拍動員會上我和大家布置活動紀律以及攝影師分組的PPT。 點擊圖片觀看:

按:讀聖經和默想神的話語,是十分美好的意見事情。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時刻,我們都得到聖靈的感動,讓聖經的話語在我們心中變為鮮活。巴刻說,“今天默想是已失落的藝術,而基督徒對此無知,損失慘重”。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默想神的話語確實可以得到很多啟示。與此同時,許多靈修的心得在我們心中閃過,可是後來又忘卻了。因此我希望能夠把自己的感悟寫一些下來,作為“靈修小悟”,希望能夠寫成一個系列,一方面幫助自己記憶,同時也和弟兄姊妹分享。我在發出來之前會先請幾位弟兄姊妹審閱,但是我所寫的仍然可能是錯誤和不完全的,願大家都能夠指出,也歡迎有關的討論。 經文:     神人摩西在臨終前說,“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30:19)” 領悟:     首先,我們從兩個方面來了解摩西:     一、生平:摩西是神最忠心的僕人,是以色列全家的管家。摩西是利未人,出生在埃及,在埃及人屠殺以色列嬰孩的時候,他卻奇迹般地稱為埃及王子。他在埃及學了埃及的一切學問,在曠野蒙主呼召,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可能是直接和神說話最多的一位先知,神借他曉諭以色列人一切律例典章,這些律法不至今被以色列人所遵行,如今每一國的法律都從中得到啟示。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曠野,與迦南地的人爭戰,去的了約旦河東的土地。摩西的一生是充滿了榮耀的,但是在加低斯的米利巴水邊,為了平息民眾的抱怨,耶和華曉諭摩西顯神跡給他們看,吩咐磐石流出水來,可摩西卻沒有順服神的吩咐,而是擊打磐石,虧欠了神的榮耀。因此摩西死在摩押地毗斯迦山頂,神讓他觀看應許之地,卻不得進入。     二、摩西在聖經中的地位:摩西不僅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更是主耶穌–彌賽亞的預表。在申命記18:15中,摩西說,“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這裡說的就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章21節,眾人問施洗約翰說,“他們又問他說,這樣你是誰呢?是以利亞嗎?他說,我不是。是那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當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7:37-38)”,於是“眾人聽見這話,有的說,這真是那先知。(約7:40)”。熟悉舊約就會知道,這裡說的”那先知”就是摩西說要興起像他的那一位先知,就是指主耶穌。主耶穌登山變相,就是與摩西和以利亞講話(參太17),因為他們是舊約中的兩個最偉大的先知,摩西代表律法──神跟人所立的舊約,他寫了五經(創、出、利、民、申),預言一位偉大先知將來臨(參申18:15-19);以利亞代表預告彌賽亞來臨的眾先知(參瑪4:5-6)。他們與耶穌一同出現,肯定了耶穌的彌賽亞使命──成全神的律法和先知的話。神在遮蓋西奈山的密雲中所說的話使他的律法有了權威(參出19:9),同樣,神在登山變像中說的話使耶穌的話成為權威。(感謝姊妹的提醒,最後這句摘自聖經靈修本)     中國的俗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表明經驗豐富的老人的教訓是有益處的。對於摩西這樣一位神人(此稱號見申33:1)在離世前的教導,而且以自己的生命為“見證”“呼天喚地”的教導,我們是應當去理解和尊重的。這裡摩西告誡世人說,“你們要揀選生命”。是啊,這個選擇是大多數人都贊同的,但是我們要思考,我們要揀選什麼樣的生命,我們怎樣才能揀選生命?     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的名言說,“生還是死,這是一個問題”。摩西說“生、死、禍、福(life and death, blessing […]